9月27日,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外科发明的“颅骨缺损防护帽”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据介绍,颅骨缺损防护帽以实践和专业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逆向设计和功能设计。该防护帽可防止患者长期卧床造成的枕骨处压疮;盖板设计实现了医护人员更换防护垫,无需脱帽,减少患者移动,提高更换效率,同时,盖板还保证了颅骨缺损区透气性,便于伤口恢复。在医疗实践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往往需要3到4个月才可以对颅骨缺损部分进行颅骨修补手术,而在这漫长时间里,由于颅骨缺损区缺乏颅骨支撑和保护,脑组织容易遭到损坏,需要极其复杂细致的护理。为了防治脑组织遭到损坏,传统常用的手段是用绷带将患者头部进行包扎。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张莉通过多年临床护理观察发现:传统的绷带包扎方式,有着诸多局限和不足,其弹力无法调节、透气性差、质地较硬、不易更换、长期使用易出现压疮、让患者不适,影响患者健康等等诸多难题,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急切呼唤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难题。凭着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患者信息反馈,张莉与科室医师团队进行探讨交流,从多个角度反复分析论证,最终,张莉与杨再华、钱良涛、全明春针对性地发明了一种“颅骨缺损防护帽”。该发明包括帽体、固定带,固定带两端均与帽体连接,帽体边缘设有弹力带,帽体内侧设有夹层和防护垫,夹层内设有软质填充物,且夹层在帽体外侧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拉链或魔术贴,防护垫外周设有橡胶圈,橡胶圈通过粘胶或缝线与帽体连接,橡胶圈上部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通气管,通气管一端与盖板连接,通气管另一端与气泵连接。固定、弹力调节、通气、舒适、渗出液引流、保护颅骨缺损等问题“一帽”解决,在临床实践中极大保护了保护颅骨损伤患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家林编辑罗亮亮编审金艾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