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驻村四年初心不变德江县枫

我是德江县枫香溪镇先联社区脱贫攻坚队队长张月军,年与先联社区结缘。年3月,我从一名普通的帮扶干部成为脱贫攻坚队队长。回想这四年多的驻村帮扶往事,我经历了思想的变迁,看到了村里的变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年4月8日,得知单位帮扶枫香溪镇先联社区,我与单位的同事立即前往先联社区,习惯了办公室的工作,突然乘车到50多公里的农村帮扶,一路颠簸,一路呕吐,心里有些“落差”。来到居委会办公室,联系领导为我分配了2户帮扶户。一户是70多岁的王某荣,丧偶,患有疾病,膝下一养子在外打工,儿媳改嫁,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另一户肖某生近80高龄,夫妻二人年老体弱多病,长子49岁未婚。“这样的帮扶对象怎么脱得了贫啊?”我感到无力,心想要是能更换帮扶对象该有多好。晚上,几个同事一交流,大家情况都差不多,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从那以后,我每个星期到帮扶户家去一次,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样大家关系渐渐好了起来。为了增强肖某生家的扶贫造血机能,我帮其买了一只母羊,希望能够产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后来,他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安心发展养殖,摆脱了贫困。翻开驻村日志,我除了分配的帮扶户,还给其他农户安过电灯、修过电器,打扫过卫生、收割过庄稼。就这样,很多群众认识了我,和我成为朋友。三年下来,不知不觉我已经喜欢上了帮扶工作,习惯了到村入户走访,习惯了晚上开群众会,习惯了力所能及为群众办事。去年2月28日,德江召开整县脱贫摘帽攻坚决战暨春季攻势行动誓师大会,全县近万名驻村帮扶干部尽锐出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我如愿以偿,以脱产帮扶干部身份正式入驻先联社区,并担任脱贫攻坚队队长。“张主任,今年你还在我们这里帮扶,真是太好了!”看见我,村民们都很兴奋。旧地重游、轻车路熟,面对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我与他们打招呼,心情格外愉悦。先联社区是枫香镇最大的村(社区),辖17个居民组多人,虽于年整村出列,但截止年底,还有30户65人未脱贫。农户住房功能普遍不全,虽有核桃、烤烟、花椒等多个产业,但规模不大,且见效的少。面对这些村情,面对自己角色的转变,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和压力。在社区攻坚队动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客观系统地分析了村情民情,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干!只有干,才能干出成效!接下来,我和队员们走村串寨宣传党的政策,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走进群众家里,共商发展大计,决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落实民生保障工程,纵深推进产业革命等。一年下来,曾经交通落后出行不便的先联社区,如今变成沥青路、水泥路,通组路、连户路四通八达。以前人居环境脏、乱、差,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社区种养业蓬勃发展,贫困群众有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产业分红等多项收入,腰包鼓了起来。在去年全县第二次脱贫攻坚考核评比中,我负责的先联社区作为枫香溪镇的两个受检村(社区)之一,镇里勇夺全县前三位,获得了“红旗”,扔掉了黄旗(末三位)。在今年的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先联社区作为全县10个受检村(社区)之一,又以问题最少,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一路走来,我出过汗、掉过泪、流过血;工作中,遇到过不理解、不支持,受到过挫折、委屈。但想起干群同心奔向小康,看到群众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时,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很欣慰,深感能够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荣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编辑周梓颜编审王璐瑶韦一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gr/16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