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是一种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祷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南方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时期,傩仪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黔东北地处乌江下游地区,唐宋以来,已成中原王朝经制州的管理范围。中原王朝内进的过程中,中原戏剧文化随之传入,土家族人民在吸收中原王朝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又带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形式,逐渐衍变成为黔东北地区特有的傩戏剧种。德江傩戏历史悠久,有“贵州傩戏之乡”的美誉,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据说已有上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德江傩戏是黔东北地区劳动人民在历史沉积过程中传承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载体。
德江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分,有正戏和插戏之分,数量近百支,其中正戏有十六支。一般除了傩戏之外,相应的还有其他的表演,比如土家人成为绝活的傩技表演,表演活动项目由主人家和坛班约定协商好。在活动表演前,表演的传承师傅们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布置非常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增加活动的神秘性和表演的丰富性。
目前在德江县内就还有多“坛”傩堂戏在民间活动,每坛有一位“掌坛师”(当地称“土老师”),演出时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傩戏演出与傩坛祭祀交织在一起,分为祭祀、开洞、闭坛三个部分。每当从事此项活动的“土老师”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在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的“神案”前,在鼓、锣、丝弦、唢呐的伴奏声中“开坛”,或跳神唱戏,或占卜问卦,或为祈愿人家通报神祇意旨、祸福吉凶时,特别是当牛角和司刀这两件特殊“乐器”发出森严悲壮之声时,总会勾起一些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万物有灵”的原初情愫。土家族的先民相信,在他们的周围还存在着一个鬼神的世界,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人世的一切,只有通过祈祷,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才能避疫逐鬼,驱邪化凶,降福呈祥。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当地土家族人称为“杠神”,它是一种佩戴几种特定人物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德江傩堂戏是融合地方音乐、舞蹈、说唱、法事和武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在其中占有重要部分。表演的形式有“傩戏”、“傩技”、“傩舞”、“傩祭”等,其中颇具代表的有“上刀山”、“下油锅”、“端火盆”等高难度的动作。
德江傩戏节奏明快、曲调悠扬,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这几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参观,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傩戏之乡”。
德江傩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也成为黔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终将为贵州的文化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和成为黔东北地域文化的一抹亮点。
欢迎同学们通过gsxgwx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