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假期进行备课时,我将《古诗词三首》设定为“由扶到放”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先读了两位同学在五年级写的《雷雨即景》。统编版五上第六单元习作_____即景虽然他们描写的场景不是在湖边,但是都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欣赏同学写的习作,也能引发学生对生活中雨景的回忆,为丰富脑海中的画面做铺垫。在初读古诗后,我提出了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接着四人小组讨论,每人一句,说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我在各组巡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象。有孩子脑海中想到的是“下雨过后,水汽迷蒙,水与天融为一体,西湖上白茫茫一天。”有孩子说出的画面是“雨过天晴,湖面澄澈,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水中。”有孩子想到了湖面慢慢地由“白雨跳珠”变得风平浪静,就像一片没有打磨的镜子,也像天空一样辽阔而平静。看来,每一个人读诗时所想到的画面都会不一样。接下来,我出示了自学表格。《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比较着读。第一个问题,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二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诗人没有写出来的景物?你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第三个问题,这两首诗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小组讨论15分钟,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上台的同学有七八位,围绕着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你从《宿建德江》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问题被上台的所有同学绕开了。也许是这首诗中有一些生僻的词语与句式,比如“泊烟渚”“客愁新”“天低树”,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我进行了一些具象的提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船?怎样的水中陆地是什么样的?(链接: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时候天色怎样?周围看得清吗?“客愁”是什么意思?(链接:独在异乡为异客)周围的环境怎样?是天空比树低还是树很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链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月儿是怎样的?是不是像天窗一样是诗人唯一的慰藉?还有哪些景物与诗人相近的诗句?(链接:独酌无相亲、相看两不厌……)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可能听到钟声?(链接:夜半钟声到客船)我尝试以一些具象化的景物的描述,来激发他们对于这样一幅“月下泊船”图的想象。有一位同学说:“天幕低低的,从上面压下来,甚至比岸边的树还要低,这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诗人的内心是有愁绪的。”沿着她的思考,我也分享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发现。看到“野旷天低树”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句歌词“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同学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在《虫儿飞》这首歌中,天空低垂,诉说思念。在《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排遣客愁。再加上传统意象“明月”,同学们都读出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一人在外面游历时的羁旅之思。这时候,加上补充的资料,这是孟浩然仕途失意时游历吴越时写的诗,再链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学们便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客愁里面便更添了一层失意与孤苦。“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谈到了,一在于写作的背景,二在于诗人(词人)的心境。总的来说,这次“由扶到放”的学习,孩子们能以讨论的形式,当小老师的形式,点燃学习的热情。但是,我也意识到,我们仍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读好古诗词的“导读者”,让学生读出这些古诗词描绘的或悠远或开阔的画面,明白这些经典为什么会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