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多彩贵州middot美在桃源铜

侗族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演变而来,铜仁市境内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阳河、锦江流域以及乌江支流的龙底江流域,包括玉屏、万山、碧江、江口、石阡等区县。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梁全都建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侗族有不同的族称,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或“武溪蛮”;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被国家正式确定为侗族。

目前,铜仁市侗族常住人口36.11万人,集中居住在东经~度、北纬25~31度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宽约千米,南北长近千米的长形地带,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在全市少数民族中,侗族人口仅次于土家族和苗族,位居第三。

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铜仁侗族因其处于连片集中的边缘地带,与苗族、土家族等其他兄弟民族以及汉族杂居,各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族际间的交流逐步以汉语为主,加上学校以汉语为主的教育和商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汉语的普及,随着能讲侗话的老人相继去世,铜仁侗族能讲侗话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但铜仁侗族语言、风俗、特产、地名等方面信息仍然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在侗族语言中,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的“亚鱼”,就是侗语的音译,“亚”即“水田”,鱼即“油”,“亚鱼”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粮油充足的“鱼米之乡”。此外,铜仁市侗族聚居区还保留着一些冠以“骆”音的地名,玉屏的路良、迷路,江口的骆象、地落,石阡的乐桥,印江的乐茂江等等,从这些地名便可以追溯某些侗族历史信息。

在侗族同胞的发展历程里,铜仁市侗族地方特产犹如一朵奇葩,在黔东大地璀璨绽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玉屏箫笛,它是侗乡最具代表性的特产之一,与茅台酒、大方漆、安顺刀一起被誉为“贵州四宝”。

玉屏箫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其产地玉屏原名平溪,故有“平箫”之称;又因曾多次进贡朝廷,又有“雅颂贡箫”之名。笛产于清初,随着平溪更名为玉屏,因此称之为“玉笛”,产于玉屏的箫和笛由此并称“平箫玉笛”。玉屏箫笛的制作一般要经过30多道工序,其中钻孔是关键性的一环,要求既要开得正,外观为椭圆形,又要内腔空而圆,特别是开吹口,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按传统工艺操作,做到音质饱满、音色优美、灵敏度强。

由于玉屏箫笛雕刻精致,音质优美,声调清越,年在英国伦敦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奖,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巴拿马举行的万国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玉屏箫笛的制作由单家独户转向集体生产,并从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半自动化操作。技术不断改进,品种不断创新,早在年,只有28名职工的玉屏箫笛厂就生产箫笛17.2万余支,远销美、英、日、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已有特制箫笛、定调笛、套笛、专用洞箫等系列产品。

除箫笛外,侗乡玉屏的大宗经济林还有油茶。据记载,侗乡百姓经营油茶已有多年历史,侗族聚居地几乎都有茶山,尤以玉屏为最。近年来,获得国务院颁发“油茶之乡”的玉屏立足于资源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油茶、板栗等特色经济林的产业化之路。

在婚姻习俗上,提亲、“讨口气”、“讨八字”、过礼、哭嫁、请花缘酒、接亲、办喜酒、闹新房和回门是侗族同胞结婚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生活习俗方面,侗乡罐罐油茶、社饭等至今仍在传承;春节、赶坳、春社、清明、端午等节日里的侗乡甚是热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传承弘扬民族特色的呼声越来越大,全国各地利用自身优势抓机遇打造特色,侗族特色便成为铜仁市民族文化的一项重点,“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文化艺术之乡”的侗乡玉屏闻名全国乃至海外,作为黔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hj/15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