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中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50人论坛(企业高管、政府、国企领导系统学习乡村振兴实操内容(可在文章尾部查看)
每到春茶开采时节,铜仁的茶园里,采茶人指尖飞舞,动作娴熟,在欢声笑语中迎来收获的季节。闻着茶叶和大自然的清香,沿着茶园的木栈道拾级而上缓慢行走,顺着茶山赛道在茶园里骑游穿行,尽饱连片茶园的旖旎风光,游客纷至沓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折射出了这些年铜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截至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02万亩,现有茶叶企业家、专业合作社家,实现茶叶总产量11.21万吨、产值.9亿元,带动涉茶人数94.08万人,带动涉茶贫困户9.19万人,带动涉茶贫困户脱贫4.4万人,涉茶贫困户户均增收元。
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铜仁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绿色宝库,是联合国认定列入的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世界第13处自然遗产名录,正是得益于梵净山区及周边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市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溪明如镜、山高雾浓、空气清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些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铜仁茶叶独一无二的品质。
铜仁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据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市内产茶县属原思州、夷州地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至今还有连片人工栽培古茶树,其中千年古茶树3株、五百年以上古茶树株。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梵净山贡茶就享誉朝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梵净山茶与梵净山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以"修身养性、健康和谐"为主旨的梵净山茶文化。在这样的历史"孕育"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石阡被授予“中国苔茶之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石阡、印江两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江口、思南等五个县被列为“贵州省重点产茶县”······
全市始终把茶品质作为立业之本,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以无公害茶园建设为底线,强化茶园投入品质管理,制定出台了《铜仁市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全面推进茶叶绿色发展。铜仁各地生产的“梵净山牌”茶系列产品,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品质优良。特别是梵净山名优绿茶系列产品,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45%以上、氨基酸3-5%),外形独特,色泽翠绿,汤色碧绿明亮,清香持久,栗香味浓,滋味鲜醇,叶底完整嫩绿,色香味形俱佳。年,著名茶业专家、中科院陈宗懋院士考察铜仁茶产业,挥毫赞誉“得天独厚景美茶香”。市内生产的茶产品连续六届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多次在日本、香港等地举办的“国际绿茶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被评为“贵州五大名茶”。
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茶园.67万亩、有机茶园0.62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27万亩,产品认证登记78个,每年经农业部及省、市有关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率均达%。年至年,石阡、江口两县分别获批成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印江获得农业部命名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思南获批“国家级茶叶出口示范区”。
整合资源全力发展茶产业
自年铜仁出台《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整合资源、合力推动,全市茶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凸显我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后发赶超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引领农民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在促进全市产业扶贫、实现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出台了《铜仁市茶叶品牌整合实施方案》《铜仁市生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铜仁市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铜仁市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塑品牌、扩市场抓销售、创机制谋成效”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加,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效显著,茶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
我市茶园基地严格按照选好区域、选好地块、选好茶树品种、选好种植主体“四个选好”的要求,先规划、后实施,严格推行作业设计图斑管理,围绕重点茶区进行集中打造,建成了一批高标准茶园基地,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增茶园基地面积48万亩,目前全市共有茶叶基地面积万亩,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基地规模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现有30万亩以上种茶县1个,20~30万亩种茶县3个,万亩以上种茶乡镇60个,万亩以上种茶村17个;建成了石阡龙塘、印江湄坨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形成了印江、松桃、江口梵净山旅游观光茶区,沿河、德江、思南乌江特色茶区、石阡苔茶茶区等三大茶叶产业带。
茶产业逐渐成为富民产业
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壮大茶产业市场主体,引领带动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茶叶企业家、专业合作社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99家,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趋成熟。
我市通过持续狠抓茶园管理、加大茶叶生产力度、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提升加工技术、更新加工设备、加强科技创新、推行茶园机械化管理及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提升茶叶产品品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全市茶叶生产从传统的以名优茶生产为主逐渐向名优茶和大宗茶生产并举、春夏秋茶并重的生产方式转变,茶叶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市还注重品牌打造,把“梵净山茶”作为全市茶叶公共品牌,实行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包装元素、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对外宣传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每年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茶业博览会、农交会、农博会、万人品茗等各项茶事活动,并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公交车等投放梵净山茶品牌宣传广告,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梵净山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
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全面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茶园投入品使用及监管,从源头上保障了全市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市通过“三品认证”茶园面积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0%,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47万亩、有机茶园6.41万亩。建成茶叶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示范面积2.6万亩,建成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生产的梵净山茶产品通过了欧盟标准余项指标检测,经农业部、省市质监部门连续多年检测,我市生产的茶叶产品农残、重金属及及理化指标全部符合国家及省市相关标准要求,检测合格率%。
我市生态茶产业是按全产业链来打造发展,每一环节带来的收益均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目前,全市茶产业涉及个乡镇、2个村,产茶贫困乡镇涉茶人员年均收入达元。茶产业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茶叶正成为推动铜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后发赶超的优势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引领农民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