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把式念倒经昔日怕草多今朝盼草长

“以前千方百计除草,现在想方设法种草。”在“庄稼把式”孙思梅看来,一除一种之间,转变的不仅是劳作方式,还有职业身份。仲夏,本是庄稼抽穗育果的时节,走进孙思梅居住的德江县复兴镇客店社区,田地间却鲜见玉米水稻,尽收眼底的是高过人头的牧草。缘何不种粮食改种牧草?放下手中刨土的锄头,孙思梅告诉记者,这一转变,其实是因牛产业发展壮大而起。年,德江县结合县情和地域特点,整合项目资金出台系列奖补政策,将肉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重点培育。一时间,养牛致富的春风拂过山岗吹进村寨。坐拥黔东北最大的畜禽交易市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复兴镇区位优势明显。受扶持政策吸引,当地外出务工群众和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建圈养牛。四年时间,复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等养殖主体达到家,养牛农户户,全镇存栏量达头。然而,牛事业的兴起和壮大,当地养殖企业也渐渐感受到困难随之而来。“原料供给缺口越来越大,饲草成为业内稀缺的‘抢手货’。”不少大户表示,饲草供应不足只得从外地采购,这样无疑导致养殖成本高出很多。一个行业的兴起,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复兴镇客店社区土地上农作物的变化,是肉牛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连锁效应。为保障饲草供给,今年复兴镇依托全镇肉牛发展迅猛态势,将境内国道、梅坪公路、客店至凤冈县花坪镇边境公路两旁的土地进行统一流转集中种草,打造复兴第一个牧草种植产业带。同时,还引进贵州叶霖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牧草种植的领军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式,带动户农户发展高原金紫草亩,供应给镇内两家龙头企业和其他大型养殖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得此机遇,70岁的孙思梅果断把自家的10亩庄稼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牧草,自此她也从农民转变为牧草基地的产业工人。“以前种粮食就怕草多争养分,现在发展牧草产业,就盼着草快速生长增收入。”孙思梅说,以前她从不记账,现在心里却有本“收入账”:土地流转费每年多元,加上每小时10元的务工费,勤劳一点,一年下来至少可进账两万元。从种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不仅是孙思梅,如今客店社区在家弱劳动力因饲草产业发展纷纷走进基地,在同一块土地上,通过不一样的耕作方式,创造不一样的经济效益,实现多方共赢。小牧草迸发大动能。在推动产业转型、生态建设等领域小牧草发挥着高效利用土地,保障饲草供给,助推群众增收多重效应,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建设,让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幸福转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通讯员冯胜彦张星星舒曼编辑江佳佳编审文叶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hj/17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