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鱼儿游,青青牧草喂肥牛。沐浴着三月的阳光走进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满眼呈现的是一幅绿色发展、优美生态的新画卷。坳田村,曾经是黔北山坳上出名的贫困村,如今通过园区化模式发展肉牛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牛”村,各村前来取经不断,省委、市委、县委主要领导调研后都为之点赞。“牛村所以‘牛’,全靠敢闯敢干的支部书记带头。”当地干部群众都这样说。
巧借牛经干出牛产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上村干部就要带头找到致富路。”从当村干部的第一天起到现在,这始终是坳田村支部书记彭洪刚一以贯之的实践和主张。“在我们村养牛,我也不是第一个。”彭洪刚如实相告。原来,还是在年彭洪刚担任村副主任的时候,村里的袁国强、董伟几个赶“转转场”的牛贩子,因为行情不好就把买到手中的牛喂了几个月卖掉,结果赚了不少钱。彭洪刚从中发现商机后,动员村干部带头搞起了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渐渐地形成了坳田村的致富主产业。大家的牛棚沿路而建、与房相伴,家家户户都是“牛气”冲天。为了进一步做好肉牛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年坳田村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肉牛养殖协会,支书主任一肩挑的彭洪刚被推选理事长、会长。年,全村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3户,10头至20头的有近30户,全村成了出名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在县畜牧部门的帮扶指导下,走上了种草养牛的发展新路。“那年,我养了50头,副主任董勇养了20头,综治站长彭飞养了20头,大家每年赚钱10万以上。”彭洪刚回忆说:“车田窝组的冉琴每年养10头左右,几年下来都建起了新房子。”那几年,坳田村养牛的成一团,统一买卖,每年出栏的肉牛都要往广州、浙江一带贩运好几次,为买牛大伙跑到云南、四川等地,坳田村的“牛气”声名远扬。带头转型转出新路径
走在坳田村的肉牛养殖园区,存栏50头的牛棚依山而建,顺势排开,牛棚周边地块里的黑麦草长势郁郁青青,在微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青草香。“每个牛棚的尿液都是通过暗管引入生化池中集中处理,牛粪拉运出来作为种草的肥料,多余的就卖到有机肥厂去。”彭洪刚与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说:“这样,就改变以前肉牛产业带来污染严重的局面。”过去,坳田村的肉牛养殖产业由于管理十分粗放,牛棚建设没有规划,特别是大户牛棚的尿液废物随意排放,给村寨环境造成污染较大,产业发展和生态底线矛盾凸显。“还没有进村就先闻到刺鼻的牛粪味,开始几个月都住不习惯。”坳田村的驻村攻坚队员们说起肉牛产业与环境的冲突时,污染场景记忆犹新。在脱贫攻坚中,彭洪刚抢抓机会整合扶贫项目资金万元,争取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万元,大家筹资万元,于年2月选址消坑坨启动畜牧园区建设。建成后,大户们通过租赁入驻园区进行“分户养、统一防、集中销”。为推进园区化养殖的落实,彭洪刚带头入驻园区,自家修建的两个存栏共计多头的牛棚闲置了,化粪池也空起了。为此,他和父亲闹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不愉快。“事事干部都要带头才行,如果大家都不进驻园区,村里的环境污染问题就解决不了。”一同采访的镇干部安勇说:“为了扶持大家把肉牛产业做起来,彭洪刚主动找上级相关部门对接,为入驻园区的大户争取微企项目资金,跑上跑下还自己贴油钱。”在乡村振兴开局之际,彭洪刚通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用村集体经济启动建设园区二期工程,增建6个存栏规模50头的肉牛养殖大棚,同样采取租赁形式扶持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到肉牛养殖行业中来,做大肉牛产业鼓起致富增收袋。(冯胜彦)来源:微德江编审:田甜编辑:田洪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