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html
德江县煎茶镇合兴乡,扶阳古城。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是唐宋扶阳县城还是明皇室后裔建,遗址上、中、下3个古寨组成,坐北向南,依山傍水而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中寨和下寨,其整体规划布局规模宏大,一律纵横扩展,错落有致,以一个个大院落相连而构成浑然一体的建筑群,显示出建设时的规划理念和建设凝聚力。考察组一行从中寨进入,只见一条用石块修建的排水沟直穿山寨,寨里几乎每个庭院都有1至2座年代久远的青石龙门,有的是近20年才被损坏,所有庭院的城墙、院子、阶檐等都是用六七米长、重数吨的条石、石板砌成和铺就,现在的房屋全部是直接修建在以前的地基上的,但从整个院落的规模看,明显感到后来修建的房屋与庞大的院落不相协调,显得比较小气。
德江扶阳古城简介:没有到过这里的旅客简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建筑规模之大、设施齐全、建筑施工精细是在全省没有见过的,我们感到十分震撼,这是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宏伟建筑,极具开发价值……
村寨建有防卫设施,四周有土墙和青石墙围护,有一条约2米宽的古石板路穿越村寨,据称是古时通往费州、思州的古官道;中寨和下寨共有3座占地面积近平方米的古塔遗址和1座现存高约16米的惜字亭古塔,以及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书院遗址等。在这偏远山寨还保留有如此完好、规模庞大的古城墙和相关古遗址,让考察人员发出了由衷的惊叹。
德江扶阳古城所在村寨大部分人家都姓朱,有可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所修建,因为古时只有皇室后裔的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是无法解释的是,大户人家也不可能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城来,而且明显有规划、设计的痕迹。
根据《贵州古代史》载:“唐、宋代扶阳县,在德江西南煎茶溪(朝阳村古时为煎茶区)”,以及元代《元和郡县图志》和《中国古代地图集》记载和图标,这一城址有可能是唐宋代时费州治下的扶阳县遗址,同时,据《嘉靖、道光思南府志》记载,该处是思南府通往务川县、龙泉坪长官司(德江龙泉坪)古官道上“旋厂铺”之古驿,在古驿道上修建县城完全合乎当时实际情况。
让人不解的是,在如此完好的遗址上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相关的民间传说,因此有的学者怀疑在这里有一个文化衰落区,是后来的入侵者人为地割断了历史,留下悬念。
扶阳古城基本情况:从遗址的总体布局来看,衙署和驿站为遗址核心,顺缓面坡地而建,横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阔20米,纵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门进出。巷院之间,纵向砌两道高大坚固的石墙相阻隔,同时形成五尺宽的巷道。整体建筑有明暗排水系统、内外城、城门、院门、巷道、庭院,外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卡子,南北方各设一座护城池,驿站和衙署外围,设置集市、戏台、岗哨亭、兵营、监狱、练武场、园林等,不仅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防御意识和消防意识。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令观者惊叹不己。一座长三间或长五间房屋的石阶檐,通常只用三五块石料铺成。这些石料通常长4米,宽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块石料重3吨以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长公分,宽公分,厚25公分,重量达4.5吨。
古城留下了匠人们精湛的工艺。一块块料石加工精致,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装严丝合缝,线条平直,虽经千年风雨,火灾兵灾,山崩地震,一壁壁石墙仍然坚稳壁立,一道道石阶檐仍然平整笔直,一座座石龙门依旧岿然不动,一方方石院坝依旧平坦如砥。镇守城池的高大石狮工艺古朴,气度不凡;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精美生动,寓意吉祥;整齐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条条匀称的錾路组成一组组整齐的几何图案,其石工工艺、形制与德江县煎茶镇宋代古墓群极为相似。
古城石墙遗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墙全为双层料石构造,墙体中间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仅石墙如此,石院坝下方亦全用河沙铺垫。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铺垫的材料,它渗水,少损耗,受力均匀,可保持墙体及石院坝的清洁和增加其稳定性。泥土填充不仅污墙体和庭院,而且年久还会造成墙体的中空和庭院石块的位移。
扶阳县城“以扶阳水为名”,《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确指出扶阳县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镇至合兴乡一带先找到名“扶阳水”或“扶水”的河流,再从“扶水”的北面去找寻遗址,答案就会找到。
遍察煎茶镇至合兴乡地境,只有合兴乡朝阳村有一河流旧称“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个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遗址。据当地老人传说,古城遗址旧称“扶王城”,或称“浮王城”“福王城”。这些称谓也与“扶阳”谐音暗合。由此看来,合兴乡朝阳村中寨的古城遗址当是扶阳古城了。
小安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