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铜仁傩文化傩堂戏

傩戏起源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铜仁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它属于傩戏,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但是傩堂戏又不能等同于傩戏,傩堂戏是在堂屋或摆手堂中(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才谓之傩堂戏。

图:傩堂戏排练

表演性质

从戏剧目的揭示生活画面比较广阔,有歌颂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有启迪人们正确为人处世的,反映了事傩堂戏的土老师既是傩堂戏的司职员,又是农村普通的一名劳动者,所以他们演出的傩堂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图:傩堂戏排练

特点

铜仁傩堂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生动形象,别具一格的面具化妆来进行表演的,这是一种源于古代社会中,为祭天祀神,驱魔赶鬼而扮演神兽的装扮艺术,傩戏面具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傩面的特征。

传承

在铜仁地区,傩堂戏班子几乎遍及各个村寨,其成员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愿组成,多者二十余人,少则六七人。傩堂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土老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们有的虽然一字不识,却能背诵许多剧目和全部戏文,声望很高,往往成为坛主。铜仁傩堂戏,在黔东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贵州省沿河、德江、思南、江口、印江、石阡、松桃等县市流传,成为普遍文化现象。

图:傩堂戏排练

文化精神

这众多的富有原始色彩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正是我们今天从事戏剧演化史、宗教之起源、民族之形成(主要是土家族)的探索以及民俗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的宝贵史料,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傩堂戏中粗犷、野性、古朴的表演,重拙、威严、色彩鲜明的面具,反映出了“人类童年的质朴和感性生命的流溢”。把先民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以至于被誉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铜仁傩堂戏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在今天看来它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傩堂戏排练

图片来源

木岛

文章

木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mj/16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