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武汉市民王金龙带着家人专程飞来贵阳,进行一场特殊的“寻亲”之旅。他要找的“亲人”,正是曾医院与自己并肩抗疫的贵州援鄂医疗队员。今年63岁的王金龙是武汉新冠肺炎痊愈者,医院西区的23天,得到了贵州医疗队员不分昼夜的悉心照护。——我要去贵州,感谢曾经在方舱照顾过43号房的援鄂医疗队员。痊愈出舱后,王金龙曾经许下愿望。现在,这个美丽的约定,在贵州最美的季节里得到了兑现。
王金龙与贵州援鄂医疗队员翻看“方舱日记”
从未见过你的素颜,却能喊出你的名字“你是帅应凤,是你教我们做八段锦;你是雷玉梅,我的日记里写了好多关于你的事情;你是王本学,43号房唯一一个男队员;你是田秋丽,德江县援鄂第一人……”医院时,王金龙只见过被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层层包裹住的队员,这次是第一次“素颜”相见。但一见面,王金龙就准确地叫出了队员的名字。“日夜相处,我对他们太熟悉了,通过身高、声音和动作就能判断。”王金龙说,“这就是家人的感觉。”而看着“王叔”如今神采奕奕的样子,专程从大方、惠水、德江、玉屏等地赶来贵州援鄂医疗队员更是十分高兴,拉着“王叔”和他的家人,邀请他们“这次要多看看贵州美丽的风景。”从2月8医院,到3月1日作为第名康复患者出舱,对于王金龙来说,那段与病友、医疗队员“并肩战斗”的时光仍历历在目。
医院,为贵州医疗队员“比心”鼓劲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自愿报名到武汉,说帮助武汉度过难关是最大心愿,多么朴实的话语,我真的流泪了……”
“我还记得,曾看到一名医护站在镜子前轻抬护目镜,汗水哗地就流了出来……”“帅应凤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刘文总是说自己是党员,要先上;雷玉梅整晚守在患者的床边;王本学业务能力、责任心强,发口罩时先用双层抽纸夹好再放到患者床头柜旁……”看到昔日“家人”围坐在身边,王金龙的回忆就像潮水般滔滔不绝。“没想到,有一天我们能这样轻松地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王金龙感慨说道。曾经艰辛的时光,因为医患并肩作战与守望相助,成为了最美的回忆。听着“王叔”的讲述,贵州医疗队员脸上也时而浮现微笑,或是悄悄红了眼眶。万字“方舱日记”为贵州医疗队员定格感动瞬间王金龙说,方舱时光给他留下的,更多是对病友和队员守望相助的感动和感激。而对于贵州医疗队员来说,也同样被患者的乐观、理解所鼓励。
医院,医患合力拍摄小视频为大家鼓舞士气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位老党员,王金龙一进方舱就主动找临时党支部,成为江汉方舱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他的力量也带动了同病房的年轻人,抢着发放三餐、药品,为医疗队员分担。“我们西区43号房每天欢声笑语,活力十足,医患亲密无间,互相体贴,从没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事情。”王金龙特别自豪“43号房”是江汉方舱志愿者最多,气氛最活跃的病房之一,时常能听到医患的欢声笑语。
贵州医疗队医院西区“43号房”
此外,王金龙的另一个默默的行动,也温暖着医疗队员。在方舱治疗期间,他坚持写作了近2万字的日记,把在方舱里发生的点滴感动诉诸笔端,其中超过八成的篇幅记录的是贵州医疗队员的故事。“出舱之后,我利用隔离的14天,又重新整理,写了30多页A4纸。”隔离结束后,王金龙1.7万字的成稿《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故事》被武汉媒体多次报道,贵州医疗队员和方舱的故事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
王金龙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带到贵州交给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这里完整地记录了大家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厚厚的日记,拿在手中沉甸甸。这次来贵州,王金龙特意带来了数本装订成册的日记亲手送给曾照顾过自己的队员,并将一面写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深重情谊,此生不忘”的锦旗交到贵州第二批医疗队领队刘辉的手中。
王金龙告诉记者,目前,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多家博物馆正与他联系,希望能将日记原件作为抗疫一线记录纳入博物馆收藏,“我很高兴,如果日记能进入博物馆,贵州援鄂医疗队员的故事将会被更多人看到,被历史铭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庞博
编辑章虹
编审李中迪钟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