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土家味道熬熬茶香惹客来

北京手足癣哪家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9/9121641.html

初冬时节,清晨的德江县城显得几分静谧。驱车从城北而过,崭新的楼房、商场、医院纷纷映入眼帘,沿途的风景让人不由赞叹,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黔东北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翻过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德江县的楠杆乡,我们要去寻找当地一位会制作土家熬熬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再蓉。

在德江,土家熬熬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佳肴。逢年过节,如果能吃上主人的一桌熬熬茶,无疑就是最尊贵的客人了,而熬熬茶又数楠杆乡的历史悠久,口味纯正,深受大众喜爱。据说熬熬茶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因用“茶”和“油”加上其它佐料熬制而成,故当地人称为“熬熬茶”。目前,楠杆乡的“土家熬熬茶”,已被列入“贵州省文化厅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这里是余阿婆家吗?”看见一户人家,我们一行人问道。

“从这栋房子走下去就是她家了”。

走在村里,黄灿灿的银杏落满篱墙,农户散养的家禽踱步庭院,啄食细虫蚯蚓,串寨路上偶儿也会遇见一两只黄狗,但不必惊慌,它们也像行人一般悠闲地走过,看上去十分惬意。多么美丽的村庄啊,充满着诗情画意。得到村民的指引后,我们顺利来到余阿婆家。

“来来来,你们先进屋烤烤火,灶火上还在熬茶呢。”听见人声,余阿婆放下手中的细活出门相迎。

“阿婆,今天要辛苦你哩,劳烦你为我们制作一碗熬熬茶!”我们连忙向阿婆致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余再蓉老人,她个子不高,头顶白色帆布帽子,她削瘦的脸庞上,岁月留下了一道道沟壑。我心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找寻的熬熬茶传承人吗?很快,余阿婆用行动打消了我的顾虑。

同伴们已在火炉旁卸下满身疲惫,出于好奇的我则拿着相机拍摄余阿婆制作熬熬茶的过程。

“熬熬茶是我们土家人对油茶的俗称,一般用茶叶、油渣、猪油、核桃、花椒、花生、黄豆、糯米、芝麻等为原料,加上其他佐料后,先煎后煮,才能熬制而成。”余阿婆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交谈中,方知老人家如今是74岁高龄了。她从10岁就跟着老一辈人学做熬熬茶,转眼过去已经60余载春秋。

“阿婆制茶这么多年了,您觉得这项技艺为您带来了什么?”

“我也没会说些什么,只是当客人开心地吃着我做的熬熬茶时,心里就感到满足,如果别人吃着不开心,我心焦得很。”朴实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老人对传统技艺“固执”的坚持和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

谈话之余,阿婆熬出了一锅香喷喷的油茶,茶香四溢,飘满了整间屋子。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品尝期待已久的熬熬茶,我内心感到一阵欢喜。

“再等等,食用熬熬茶时,要与苞谷泡、板栗、糍粑、糕点、核桃、红薯、、麻饼、米花、糖果、土豆、土鸡蛋等一起食用才好。”阿婆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于是将熬熬茶的食用传统娓娓道来。

没过多久,我终于捧上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碗熬熬茶。

“实在是清香可口,醒脑提神啊,味道真是鲜美极了!”同伴们喝着热乎乎的熬熬茶,对余阿婆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都竖起了大拇指。

时间很是短暂,为了赶路,我们不得不和余阿婆告别了。

此次楠杆之行,让我备受感动和启迪。土家人用独具特色的土家美食款待客人,展现出当地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在熬熬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体现出德江土家人的质朴和勤劳。

远方的客人啊,我在德江等你!来了,就到楠杆喝一碗熬熬茶吧!

通讯员王玉林

编辑覃冠中

编审全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mj/16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