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万人,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达38.18万人。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搬出大山,来到大山外的孩子们现在上学读书环境怎么样?与之前读书时有何不同?记者来到铜仁市德江县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记下所见所闻。 5月6日清晨,在德江县煎茶镇金三角社区大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生们带着鲜红的红领巾,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向就读的煎茶镇煎茶三小校园走去。不到一刻钟,他们便走进教室,开始早读学习。煎茶三小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我老家是在偏岩村后梁溪组。我记得在老家的时候我读一年级。那时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会叫我起床去上学,因为距离学校太远,父亲会陪着一起去,好走的路自己走,路不好走的时候父亲就会背着我走。每天都要走好久才能到学校。”在煎茶三小就读五年级的甘柒柒回忆说,好几次自己都在父亲的背上睡着了。 甘柒柒的老家偏岩村后梁溪组地处煎茶镇最偏远处,上学要翻越两座大山。早上六点起床,每天来回走8公里山路,不管天气再冷,中午都只能吃从家里带去的冷饭。餐盒里冰冷的饭菜,成了甘柒柒少年时代最痛苦的记忆。 年,煎茶镇金三角社区大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同时配套建设完成的还有煎茶三小。同年底,包含偏岩村后梁溪组的18个村99户搬迁户入住其中。 甘柒柒一家搬迁到安置点,三室一厅平米的搬迁房,设计装修精致,拎包入住,不花一分钱,柒柒的母亲还在社区“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阳光洒进宽敞的房屋,站在落地窗前,可以直接看到专门配套的休闲广场、草坪和整洁宽敞的道路。 新建的煎茶镇煎茶三小离小区仅一墙之隔,站在房间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学校。占地多平米的小学用彩色颜料粉刷,墙上“诚信·感恩·求实·明理”八字校训显得格外显目。在充满朝气的学校里,孩子们每天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营养早餐和午餐。 煎茶三小语文教师徐正东从教已有32年之久,先后在三个学校工作。年,在省教育厅积极推进“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政策福利下,徐正东来到煎茶三小教书。“我刚开始在偏岩小学教书,那时候一个学校三个班级,共开设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最难受的是学校就我一个老师,每天三个教室来回跑,语文数学全都教,认识我的人都打趣的叫我‘徐校长’。和那个时候比起来,现在学校的各项条件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徐正东说。 徐正东介绍,煎茶三小可容纳师生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不仅有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开设了科学实验、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多门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煎茶三小学生上微机课“曾经我教过的许多学生来到搬迁点读书后,整个人都变得自信了,学习成绩得到提升,不少孩子和我在平时的交谈中还透露出想到外边去上大学,看世界的理想。”徐正东笑着说。 5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德江县第七小学,操场上学生欢声笑语,教室里书声琅琅。 德江县第七小学是德江县楠木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小学,年建设完成,占地面积.72平方米。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在校生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子女人。 邓秀扬在德江县第七小学就读三年级,成绩优秀的她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当初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在哪儿读书的问题。”邓秀扬父亲邓应华说,自己与妻子常年在县城打零工,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找一所能够就读的学校成为最担心的问题。 年,邓应华一家搬迁到德江县楠木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就学”的政策福利,邓秀扬直接进入德江县第七小学就读一年级。 “孩子能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我们夫妻俩心里悬着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邓应华笑着说。德江县第七小学“十三五”期间,德江县县域内共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个。其中,县城集中安置点1个、乡镇所在地8个、中心村安置点2个,每个安置点均有幼儿园和小学,乡镇安置点均有初中,县城集中安置点配有2所小学,新建1所初中。 德江县只是贵州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全覆盖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以来,贵州在充分统筹共享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安置点配套学校规划建设,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与搬迁安置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搬迁。随着年6月底,全省挂牌督战96所安置点配套学校按期保质保量全部建成,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优质教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鲁毅编辑张婷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