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记者来到德江县鸟坪果蔬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一排排辣椒树挂满辣椒,一根根西红柿藤长满青红的西红柿果实,清香透亮,格外惹人喜爱。基地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忙着采摘辣椒、西红柿。鸟坪村位于德江县合兴镇南部,杭瑞高速穿村而过,一个拥有亩坝子的地方,德江县鸟坪果蔬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就坐落在这里。最近这几年,因为这个蔬菜基地,附近的村民可是尝到了幸福生活的味道。说起以前的鸟坪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人均有效耕地面积不足1亩。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没有产业作为支撑,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年以前,鸟坪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只剩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突出。要发展,转变观念、改善交通条件是关键。年8月,杭瑞高速建成通车,这给离合兴站站口不远的鸟坪村村民带来了曙光。在外打工的旷光坤就看准了机遇,回家创业发展蔬菜,还注册成立了德江县鸟坪果蔬专业合作社。“最开始还是觉得交通条件好了,觉得回来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一直是我心里念叨的。”由于精心管理负责,前期的发展效果非常好,旷光坤告诉记者,年到年三年间还是挣到“小钱”可是自己还是觉得不是很满足。年1月,鸟坪村开始启动土地整治项目,对地处平缓的土地进行集中整理,亩大坝正式成型。同年该县批准建设德江县合兴镇鸟坪设施蔬菜高效示范园区,旷光坤的合作社成了牵头企业,联合德江县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德江县辉煌腾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共同打造该园区。自年以来,该园区已经成为集效益、观赏、垂钓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园区。旷光坤的合作社也发展成为拥有股民人,建成了德江县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涉及种植茄子、西红柿、辣椒等20多个品种精品蔬菜,种植面积亩的市级龙头企业。蔬菜产业见了成效,当地群众除了获得土地流转的稳定租金收入外,还可到蔬菜基地务工,变身产业工人,增加工资收入,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刘登高是鸟坪村村民。早些年,他一直在外务工,一直干着苦力活,收入虽然不高,足以养活全家人,偶尔也会有结余。多年来,他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更有愧于没有照料好双老和孩子。鸟坪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建成后,刘登高毅然回到了老家,把家里的12亩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也加入了合作社,还学会了驾驶,负责给基地运输蔬菜。现在他收入稳定,每月工资有多元。“从年我就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1亩元,工资每月也有多元。”隔家近了,家庭能照顾了,工资收入也还不错,几年下来,刘登高家不但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还买了私家车,一家人过起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在鸟坪村,有刘登高类似经历的人有很多很多。几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整洁的道路遍布每个角落,昔日收入微薄的烂泥田被改造成了漂亮的鱼塘,鱼塘岸边,杨柳依依,吸引了无数外地人垂钓,驻足。一些烂泥田种了荷花,在这个炎炎的季节,它们晨开暮闭,吸引着无数文艺青年拍照,吟诗作文。而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纷纷回到了家乡,或加入合作社,或自己搞产业,或就近务工,昔日冷落的村庄又热闹起来。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该镇推行的“三变”盘活“三金”改革和全面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鸟坪村推行“三变”促“三金”改革模式,农户土地租金收入达万元;带动余人就业,年务工收入达70余万元以上。在直接增收上,园区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即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和贫困农户分别按照利润的50%、30%、10%、10%比例进行分红,共覆盖鸟坪村户人,其中贫困户分红达50.4万元,户均增收元以上。“鸟坪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要吃大米饭,嫁到板坪陆家沟。”这句在鸟坪村流传了很多年的顺口溜,如今早就成了记忆。历经风雨的小山村,坝区蔬菜换金银。这个昔日土地贫瘠的落后村,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蔬菜销往省内外各地,村庄环境优美,村民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小康梦想正悄然成为现实。德江融媒体中心记者:覃冠中 高孝东 张小川编辑 陈进芬编审 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