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且以青春报国家,支教趁年华
一年支教路,一生支教情
刘永彬来之前,我想象中的支教生活是美好的:上课时和孩子们共同进步,下课又可以和孩子们侃侃而谈,打成一片。但初到煎茶,这美好的愿景就悉数破碎:我带的两个班是高一年级末尾的两个班,班里孩子程度参差不齐,有些甚至从没有接触过英语,第一次月考时我看着班里23分的平均分傻了眼。加之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气候不适,水土不服,我和队员们又不停的生病,面对着每周早晚自习正课补课共计24节和两个班的名学生的我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
那段时间,是我一年中最难度过的时光。我不停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孩子程度差,那就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补课;方言听不懂,那就在课间努力和他们讲话聊天;气候不适,就穿暖穿厚多喝热水。总之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学期末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班里竟然有孩子给我织了一条围巾。她在纸条上写道:“老师,感觉你上课的时候总是流着鼻涕,容易感冒,戴上这个就好啦!”
那一刻,真的觉得为了这些天使们
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走访山区小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令我触动最深。一所学校,两个教室,三个老师,十二个孩子,这就是中伙村中伙小学的现状了。孩子们的教室里,黑板斑驳得掉了漆,三个一年级的孩子趴在支离破碎的旧桌子上用手指算数,墙壁的窗户上玻璃破了一个洞,深山的十二月,寒风嗖嗖的往里灌。小姑娘本应该稚嫩的脸庞却生了冻疮。隔壁,他们的午休房间因为年久失修而渗水,滴答,滴答。回到煎茶,这些景象在我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我们给孩子们送去了一些图书,募捐了一些棉被,为他们安装了新的窗户。
一己之力尽管绵薄
但我相信这些善意的种子
终将在孩子们的心中
长出爱的萌芽
窦静怡这一年我担任初一年级的英语老师,此外,我还是煎茶中学心理咨询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第一步帮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联系资助人,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学年共为位同学争取到了来自96位资助人的元资助款,帮不少同学解决了学费问题,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二步是建立煎茶中学心理咨询室,通过一对一辅导、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等多样的形式和活动,让没有家人陪伴的孩子能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第三步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户外拓展、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剧、优秀电影赏析。通过多种形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第四步家访送温暖,根据日常了解和资助工作统计结果,我们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并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寻找资助人,解决一些家庭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
我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大姐姐,课堂上一声窦老师,是对我教学能力的尊重和肯定;课下一声窦姐,是孩子们真正接纳我的最好证明。最让老师们头疼的“熊孩子”都是我最得力的助手;最爱玩游戏的“特困生”都上课认真记笔记,争取周测进步10名,得到周末和皇冠玩家窦姐一起开黑的机会;为情所困的“痴情种子”在跟我一起看了全国高校校花校草合集之后决心还是好好学习才能遇见更好的人;对性懵懂的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性教育课之后不仅记住了要注意卫生和安全,还记住了性是一件很正常但是不允许拿来开玩笑的事。在我眼里没有天生的懒散和堕落,只有没有动力的无所事事,最是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在这一年中经常更换的“套路”解决了许许多多孩子青春期遇到的问题,使得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李治走访小学,让我真正深入了解了贵州大地。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阻隔了交通,也隔断了交流,山里的生活虽然宁静安逸,但是确实有些清苦。在中伙小学,三名老师,十多个学生,破败的教室、厨房、午休室,看着着实令人心酸。在条件稍好的堰盆小学,八名老师,五个年级,六十多个学生,孩子们中午吃饭的碗筷就放在教室的桌子上......但无一例外,这些孩子们都有着一张阳光灿烂、天真无邪的笑脸。这些笑脸,是最能打动人的。
现在细细回想与高一11、12班两个班级的相处,有无奈,有欢乐,有生气,还有感动。面对英语基础薄弱,成绩较差的孩子们,一上来,就直接开始高中的课程,80%的学生是听不懂的。然后,就陷入了一个困境,是按照正常的进度上课?还是给他们把以前的知识补一补?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按照正常的进度来上课,平日便尽可能的抽时间补课,补充初中的基础知识。另外一方面,考虑到我的支教时间只有一年,不像这里的本地老师,能够一直带他们三年,而我,却希望在这短暂的一年中教会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这一年,在不断磨合,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进步,我也在进步,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我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回到煎茶,看一看自己曾经努力奋斗过的地方,聊一聊当年的孩子们如今去了何处,尝一尝当时最好吃的那家粉店,怀念着大家在一起最温暖的日子。
牛鲁燕我的祖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山东、江苏等地迁徙到新疆参与边疆建设,从此便扎根在祖国的西部。我的父母在新疆长大、工作,我也成长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个地地道道的“兵三代”。受到祖辈、父辈两代人“屯垦戍边,奉献终身”的影响,支教对我来说,是梦想,是传承。我从西部地区走出,在海大开拓视野,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再从海大走出,回到西部教书育人,奉献青春。是海大,是家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在这一年的支教生涯中不断前行。
扶贫是支教工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德江队的“一帮一”扶贫资助活动已开展了11年,帮助了超过名山区贫困学生。联系资助人,向受资助的孩子们了解情况,筛选新的受资助孩子,接收并发放资助款。一系列工作庞大而繁琐。我和队友们常常在一起讨论孩子的情况,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通过和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的接触,我也深刻的了解到了普通贵州人民的贫困现状,深感自身责任和使命的重大。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有千万个像我一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都在为此奋斗和努力着。我很自豪,我是这其中的一员。
从挫败到有信心,再到不舍,我们的支教之路并不顺利平坦,充满着挫折与泪水,但一切都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说很短也很长。仿佛刚刚适应贵州的饮食和水土,仿佛刚刚听得懂贵州方言,仿佛刚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就到了离别的时刻。分别不可避免,但我们期待着大山里的孩子们能顺利成长,期待着他们能够借助知识的力量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年支教路,一生支教情。我们在这里以满腔热情抛洒青春热血,已然把它当作了第二故乡。前路漫漫,支教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是我们未来前进的支撑与动力。在这里的记忆,我们会永久珍藏。
贵州德江支教组:
刘永彬、牛鲁燕、窦静怡、李治
(自左到右)
编辑|裴颖亮
审核|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