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来源:多彩贵州网
记者:李飘
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精湛娴熟的技艺......栩栩如生的傩面具就这样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国华的手中诞生。用白杨树雕刻的面具呈现出棱角分明的五官,涂上颜料的面具将傩戏角色“演活”,凶神恶煞,抑或慈眉善目。
这是王国华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却不仅仅只是艺术品而已,也是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苗族村民王国华带领村民走向致富小康路的重要支柱产业。从“不务正业”的痴迷者到带动1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精彩历程......
王国华在雕刻傩面具开端:“不务正业”的雕“傩”痴迷者
王国华曾经打趣地说过:“妻子现在把面具当宝贝,以前嫌我不干农活整天捣鼓这些破面具是不务正业,现在好了,她比我还上心。”
之所有如此打趣,源于30多年前,王国华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在“中国傩戏之乡”德江,为老人祝寿、给小孩儿办满月酒或给病人消灾等,都要演上两三天傩堂戏。
原来傩面具的制作仅限用于当地的傩戏表演,但请巫师唱傩戏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年轻人多出去打工,傩面具的雕刻日渐凋零。“只靠表演傩戏的来定做几个,赚不了多少钱,自然没几个人愿意学。”王国华说。
但王国华自幼喜爱跳傩戏和雕刻傩面具,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年开始,他就是一个雕“傩”的痴迷者。
一开始,妻子覃智婵非常不支持。
在覃智婵看来,王国华天天在家雕神雕鬼的,雕刻出来的傩面具又没人要,不如下地干活有用,但他的兴趣和时间都放在研究傩面具上。
王国华在雕刻傩面具转机:“兴趣爱好”成就“一番事业”让覃智婵没想到的是,当时的“不务正业”,如今成了“一番事业”。
年,一场有关傩文化的研讨会在德江县举行,来参会的不少外国人对王国华雕刻的面具很感兴趣。
这也给他带来了一笔在当时来说“不菲”的资金,8面面具买了多块钱,从此,王国华的面具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
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在短短两天,王国华带来的30多幅傩面具就被游客购买了20余面,甚至他用白杨木现场雕刻的原木面具也立即被抢购。
年2月,王国华带着他的作品还前往法国、菏兰、比利时三国进行民族民间艺术展出,很受国内外专家好评。
年,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千人赛活动,被评为“贵州名匠”。
年,王国华成立了德江县王国华傩面具雕刻公司,带动村里1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先后吸纳当地20名年轻人做学徒。
目前,该公司已被铜仁市文广局授予“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公司每年雕刻制作傩面具多面,以平均每面元的价格销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
去年,王国华和几个徒弟一共雕了多面,卖到湖北、宁夏、四川、重庆等地,最高的每面能卖到元。近三年来,他通过雕刻面具收入多万元。
王国华雕刻作品
王国华雕刻作品王国华雕刻作品引领: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雕“傩”是个技术活,一个面具需经过选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5个流程,简单些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复杂的几天才能做一面。
在过去,傩面具雕刻手艺向来传内不传外。面对不断涌来的订单,王国华根本忙不过来。
人手不够,王国华每年就带一些贫困户的徒弟,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提起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迹,王国华欣慰地说到:“长征村村民吕昌洪曾是贫困户,在他手下学习,雕刻一副面具工资元,打磨一副30元,上色一副15元,两年前就脱了贫。”
龙泉村周国再是王国华的得意门生,技艺娴熟,每年在家靠雕刻傩面具可收入18万元。目前,傩面具雕刻已形成产业,带动村里17户贫困户走上雕刻傩面具的脱贫致富路。
王国华雕刻作品
王国华雕刻作品传承:致力傩文化的发扬光大王国华的父亲王大序有着五代传承傩戏表演经历,今年54岁的王国华,打小就眼明手巧,每当父亲在雕刻傩面具时,自己就在旁边认真观摩,然后动手制作。
数十年前的某一天,王国华看到父亲收集到的一对“傩公”“傩母”面具,奇特的形象引起了自己极大的兴趣,便利用晚上在砖窑上帮忙烧砖的机会模仿雕刻。
父亲见王国华刻得有模有样,决定将傩戏表演和傩面具雕技艺传授给他。这一年,王国华成了祖辈傩堂戏表演和傩面具雕刻的第六代传人。
为了让傩文化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发扬,王国华破除“传内不传外”封闭思想,抽时间到镇上的八一小学和铜仁学院上课,教授面具雕刻。他还建立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打算让更多人学雕刻。
爱一份事业,不管曾经处于怎样的低谷,只要坚持,总会迎来“春暖花开”。此时,在枫香溪镇长征村,王国华正带领当地贫困户们做大做强傩面具产业,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一份属于他的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