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林下现山珍德江县厚植绿色底色接

擅长白癜风诊治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74796.html

举目千山涌绿浪,俯身林下现山珍。

初夏,行走德江葱茏林间,天麻、铁皮石斛、竹荪等土味儿山珍吮吸着大地养分向阳生长,为接续乡村振兴推波助澜。

“以前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如今林下种菌增加收入。”德江县煎茶镇煎茶社区国有林场内,陶文良和工友们穿行林间挖沟起垄,为红托竹荪种植做准备工作。

同一工作场景,双重职业身份。52岁的陶文良是在煎茶镇国有林场从事24年森林管护的林管员,如今他又增加产业工人新身份。

年8月,贵州森德景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贵州丰源农业现代有限公司,利用煎茶社区良好的生态优势,林下发展红托竹荪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陶文良成为其中一员。

“过去靠种地伐木营生,日子越过越穷,如今发展林下经济,生活越过越美。”陶文良说,同样是靠山吃山,现在吃的却是“生态饭”。除了元每月的林管员收入外,他还能通过林下种竹荪务工多增收元。

昔日望山兴叹,如今向山取“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植绿护绿,在黔东北的时间桥头浪潮汹涌。德江县践行“绿水千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底蕴,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华丽转变。

从年起步,德江县依托国家林业项目,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推进国土全域绿化、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将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等区域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6年时间完成19.万亩。

人种树绿山,山富绿养人。德江把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全县种植16.4万亩花椒,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循环,使得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不仅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方面起到支撑作用,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建成步伐。

守山护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将绿色长卷一绘到底,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事业双促进。德江本着“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原则,选聘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指定到山头地块,聘用的森林管护人员分别与所在村、林场签订了管护承包合同,人均年工资1万元。

快马加鞭,蹄疾步稳。年,德江全县林地面积已达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国家公益林80.56万亩,地方公益林23万亩。绿色范围稳步扩增、林业产值稳步提升。

多措并举,精准靶向,德江生态底子愈发厚实,绿色银行越建越大。葱茏林下渐渐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天地,林下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在德江,享受林下经济红利,吃上“生态饭”的不只是陶文良。“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收入80元。”在德江荆角乡茶山村铁皮石斛基地,村民杨凤春告诉记者,以前东奔西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不用出远门每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

杨凤春家的改变,源于荆角乡山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铁皮石斛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年,合作社负责人邓帮强从广州一家农业公司返乡创业,在茶山村做起了林下铁皮石斛产业。

如今,基地面积已达亩,投产面积亩。去年基地采收铁皮石斛鲜条7.5吨,干铁皮石斛花斤,年产值达万元。带动荆角乡茶山、训山、燕子等6个行政村户人稳定增收。

巩固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黎妮介绍,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周期短效益高的特征,德江县立足林地资源,把念好林下“致富经”作为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途径。

据了解,年以来,德江县按照“2+N”产业发展模式,采取以短养长措施,加快发展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业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在林下种植天麻40万平米和果林套种菊花余亩,养禽4.3万羽,养蜂箱,种植蔬菜亩,为接续乡村振兴添加新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

编辑江佳佳

编审文叶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s/16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