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群众所需扶贫扶到心坎上解码铜

“不敢想,老了老了还能享清福。”7月14日清晨,德江县玉水街道楠木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场,搬迁贫困户杨再华沿着广场,边遛圈边哼山歌。“不但住了好房子,还圆了世代进城梦!”年近耄耋之年的杨再华,原是德江县复兴镇南溪村人,一家7口人居住在深山沟,4个孙子孙女均在上学,因自己年老,又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儿媳要照顾一大家子的生活,一家生计全压在儿子一人肩上。同时,因居住地老木屋年久失修,成为了危房,所在地又属地质灾害隐患地,常发生山体滑坡。对杨再华一家来说,靠儿子一人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尚难,改善破旧住房和搬离地质滑坡地,更不敢想。铜仁市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三五”初期,全市10个区县均属贫困县、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达58.32万人,且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誓要拔穷根,摘穷帽。铜仁结合脱贫攻坚实际,持靶向施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历时4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9.33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规模居全省第一。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为把哪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群众搬出大山,铜仁市开启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年,复兴镇帮扶干部谭文平来到杨再华家,通过“五看法”,研判他家重点在于住房居住条件差,做通其思想工作。年初,杨再华一家搬到了县城楠木园安置点,分到了平方的住房,宽敞明亮,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群众生活好不好,既要看表面的,更要看里子,里里外外都要看仔细。”谭文平说,“五个看”这个法宝,不仅是教材,更是方法。谭文平所说的“五个看”,是铜仁市创新工作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看群众家里摆的、看身上穿的、看锅里煮的、看柜里放的、看床上铺的。“五个看”是判断贫困群众是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方法,也是对脱贫攻坚情况客观、全面的反映。“老黄,你是吃蜂蜜了不是,天天这么乐呵。”铺沟村群众见到黄顺国一天活得比一天精神。“一家人团圆,能不乐呵吗?”家住石阡县五德镇铺沟村的黄顺国老人,逢人便说是脱贫攻坚帮了他家大忙。原来,同样地处深山的铺沟村,坡陡谷深,是远近闻名的出行难、吃水难、致富难“三难村”。年,黄顺国老人的儿媳,刚娶进门生完孩子,在家前后居住不到3个月时间,丢下丈夫和孩子,独自一人外出务工,3年时间不曾回过一次家。这让黄顺国老人很“揪心”,好不容易娶进门的媳妇,却留不住。在铺沟村脱贫攻坚中,不但对饮水、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还是村居环境进行了整治,为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具体到黄顺国老人一家,帮扶干部针对他家房屋破旧、房前屋后脏乱差等情况,进行了房屋改造和院坝硬化。黄顺国老人的儿媳从儿子朋友圈晒的家乡变化,三年没回家的儿媳,主动回家“团圆”。在铜仁,得益于脱贫攻坚“五个看”,真扶贫、真脱贫,脱贫攻坚真正扶到群众心坎上,解难事、解实事,缺什么扶什么,了却了诸如黄顺国这样的贫困群众“烦心事儿”,迎来了一张张笑脸。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安慧芳编辑江佳佳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s/17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