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素以炸龙闻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德江舞龙炸龙的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上百年,是德江人民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方式,年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
德江是非遗采访小组到达的第二站,早就对德江的舞龙文化有所期待的我们,一大早便乘车前往了德江县青龙镇,青龙镇是德江舞龙文化的中心,德江县土家族扎龙基地就建在这里,而我们此行所要采访的德江扎龙的代表性传承人梅老师,便住在这里。
扎龙基地建在一个山坡脚下,坡脚是一个厂房,里面放着已经炸好了的龙骨,一节节的摆在里面。还有一大堆棕树皮,梅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做龙皮的,棕树皮可以防水防晒。
从扎龙基地门口往上走,有一条近30米长的石梯,是石梯的右种着一大片柑橘树。这是梅老师自己种的,树上结的柑橘会拿出去卖,剩下的留给自己吃。
我们到梅老师工作的地方时,很简陋的一间房子,三件小屋是通着的。外面这间是灶房,中间那间摆着还没扎完的龙架,最里面那间是养鸡的地方,房顶上还挂着七八个龙眼。梅老师告诉我们说,那个是牛膀胱,我们都拿它做龙眼。养的鸡和橘子一样,拿来卖。
果园里的橘子和房间里的跳来串去的鸡,都能够为梅老师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些事情,和龙一样,彻彻底底的融入到了梅老师的生活里,变成了生活习惯。
梅老师今年已经78岁了,到了该安详晚年的年纪,却依然每天在这工作坊里编着竹条。我们询问家里成员都在做什么,梅老师跟我们透露自己一共有六个子女,其余四个都在德江县城里有自己的事业,很少回来。
聊到扎龙,梅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从小拜师学艺,扎龙、花灯、草龙、走马灯都会。制作整条龙需要半个月,其中制作龙头工序最为繁琐需要一周。编制骨架和制作龙尾相对于龙头来说要简单很多,最难的是龙头,龙眼、龙舌、龙须、龙冠都需要精雕细琢。而扎龙需要用到的材料,像竹子、彩布、棕树皮等都是自己亲自采购和制作。
德江舞龙文化很流行,每年元宵都会舞龙,到了6月6日又会有草龙祈雨泼水活动,这一地方习俗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民间以扎草龙、舞草龙、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保百姓平安。再加上大家都喜欢自己扎的龙,销量还是很好的,每年过年都会有人前来订购。
梅老师说,由于都是自己手工制作,一年下来能卖出过七到八条。他编扎的龙一条价格基本在两千元左右。几年前,行情好的时候,做的龙都能卖出去,但如今,梅老师告诉我们,近年来龙灯手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用机器,成本也低。
现代机器的介入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市场进化的规律,新兴技术必然会代替过去的手工老技术。不只是扎龙行业,在其他领域里,手工匠艺人的生活现状并不乐观,他们大多是老一辈,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手工制作,耗时多赚的少,劳累需要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这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的,这也就出现许多手工艺人没有传承人的尴尬局面,导致手工艺逐渐消失。
我们问到是否有找到传承人,梅老师说会经常有人过来找自己学习,不过能够留下来的却很少。
扎龙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长时间的面对一堆竹子和布料,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抱着手机和ipad不撒手,没了WIFI的时候就好像失去了整个世界。就连我自己也很难想象,梅老师在70多年如一日的状态下,始终做着这件事。我们问梅老师这辈子一共扎了多少条龙,他说不记得了。
是啊,人生只有一个60年,他把这唯一的一个六十年献给了扎龙。
为往圣继绝学,功莫大焉。
此篇文字献给梅老师,以及他的扎龙他的灯。
了解活动详情请拨打-
铜仁旅游服务中心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