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大圩社区第五届文化节在平洲中心小学举行,现场举行大圩社区主题曲《大圩故事》发布仪式,并设有文化体验摊位、游戏挑战摊位及公益便民服务摊位,吸引逾名社区居民参加。
大圩社区举办第五届文化节活动,节目及摊位丰富多样。珠江时报记者丁当摄制
综述
五年文化节孕育传承者
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大圩社区拥有着深厚的庙宇、建筑、粤曲、武术、醒狮等传统文化。今年,大圩文化节以“弘扬文化自信,展现大圩力量”为主题,现场除了有武术表演、单口相声等,还表彰了一批社区“抗疫先锋”和“志愿之星”,更正式对外发布社区主题曲《大圩故事》。
据介绍,《大圩故事》由广州音乐人高翔与大圩社区大众社工刘莎创作。前些年,高翔曾到三山参加音乐公益教学,与三山、平洲的居民也渐渐熟络起来。今年,受刘莎邀请,高翔通过对其写下的歌词进行修改,配合岭南的音乐旋律与曲调,创作了《大圩故事》,并邀请朋友进行录制,于文化节当天正式发布。
单口相声表演。
除了表彰仪式与社区主题曲发布仪式,本次文化节还设置了四大通关挑战区及三大文化体验区,让参与的市民在游戏、美食中,感受大圩的传统文化魅力。而在公益便民服务摊位,居民不仅能学习防火、防毒等安全知识,还可享受义诊服务。居民黄女士说,自己已是第三年带孙子来参加大圩文化节,“每次都有游戏和美食,还有很多表演和展览看,很好玩!”
孩子到“创客+”文化摊位,体验遥控车的魅力。
大圩文化节已走过五个年头。五年来,大圩表彰过“文化保育大使”,发布了“福肉饼精神”,组建社区幼儿醒狮队,今年还创作了社区专属主题曲《大圩故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年起,大圩社区以文化传承作为社区重要工作之一,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及热心居民的共同努力,至今已整理出大量较完整的大圩文化文字与图片资料。
大圩社区“抗疫先锋”表彰仪式。
“不仅长者参与文化传承,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守住大圩文化,弘扬大圩力量,我十分高兴。”大圩社区党委书黄铭津表示,大圩文化节以搭建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及互动体验等方式,不仅吸引居民参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具有大圩特色的文化生活氛围,更促使居民重视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吸收和接触文化的平台,孕育出更多文化传承者,让大圩悠远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得以流传。
大圩社区“志愿之星”表彰仪式。
特写
新歌首发:讲好大圩老故事
“又见古榕门楼,说不尽过往。想起德昌滋味,多少甜蜜时光……走过打金铺,水流猪栏桥。想起那镬耳屋,心心念念大圩情……”在《大圩故事》里,歌词中不仅藏着大圩的标志性建筑,如古榕门楼、猪栏桥,更道出居民对大圩的旧回忆与老故事,如家门前人来人往的各式店铺,还有千人齐聚的热闹圩日。
学生在文化节现场领唱《大圩故事》。珠江时报记者丁当摄制
《大圩故事》创作者之一的高翔从事音乐约有20年了。年起,他到广州定居、演出,后来,他开了一个音乐培训中心,教吉他、非洲鼓、尤克里里等。机缘巧合下,前些年,他到三山进行音乐公益教学,也认识了当地的居民,了解到三山、平洲的一些风土人情。兴许是到了感悟人生的年纪,高翔这两年又开始进行音乐创作。今年,在刘莎的邀请下,高翔再次走进大圩,创作大圩社区的主题曲。
“这边有圩市,有镬耳屋,有港口渔民,我认为这里就是一个文化自留地,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高翔说,创作《大圩故事》的灵感就来源于刘莎手写的资料,“这些资料很宝贵,很难得,希望这首歌能将这些古老的大圩文化保留下来,流传出去,让我们随时能听一听,看一看,去感受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
但对高翔来说,这个版本的《大圩故事》还有一点小遗憾,“这首歌是用普通话进行录制的,如果能用粤语唱出来,我想会更贴切主题,更有本土气息。”但他也表示,居住在大圩社区的新市民较多,普通话歌曲的受众更多,传播力度也会更大。
旧物捐赠:存档木工旧时光
大圩旧日的木器店,俗称斗木铺,可分为四类:一是木器家俬,其产品多是为新婚夫妇做大床,面盆架;二是木桶木盆,内行人叫“圆口”,主要从事加工木桶、木盆、水桶之外还有农用的打禾桶;三是桨橹铺,主要是加工农艇和大船的木桨及大橹,农具梆、楸、坑艇等;四是艇仔铺,是生产木制农艇(木艇)和过江渡客的木艇。年,四种木器店均并入组成木器生产合作社,即“木器社”,后来合并入南海制锁厂(今飞行风扇厂)。
居民了解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些木器是使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在大圩文化节的文化旧物展摊位就可以看到。据介绍,文化旧物展摊位展示的旧物中涵盖木匠工具、旧瓷器、唱片机等,大多由社区热心居民所捐赠。前期,社工在社区里收集旧物和与旧物相关的故事,并多次开设“大圩社区旧物展”,吸引众多街坊围观,撬动社区居民与社区的接触。
要说《大圩故事》是社区的新代表,那工具就是木工旧时光的见证者。
“这个刨子是用来做锅盖的,这一个是用来做木凳的……”捐赠的居民崔桂章来到文化节现场,热心地为居民介绍自己手中的旧木工工具。今年74岁的崔桂章说,自己从16岁起做木工,一直做到退休,这些工具不到烂了都不会离手。
崔桂章指着一排老旧的工具说,刚做学徒的那会,这些工具全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店里都会提供一些很好的材料,木工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进行手工打磨。“这是我们吃饭的工具,用起来很顺手的。”崔桂章说,不同的产品要用不同的工具去做,他用这些工具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木制品,“陪了我几十年,它们不止是工具,我们之间也有深深的感情。”
来源:珠江时报
这里是平洲新老街坊的共同家园
为方便大家交流生活,平洲街坊群已经成立,长按识别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