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句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孟浩然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在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

这首诗写得非常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视觉的差别,天比树还要低,树反而到天上去了。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青”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好逼真,反映的是一种非常旷远的境界,有种久居山林隐士的感觉。

全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同,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种特殊的意境。诗中虽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孟浩然(年或年-年)名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鹿门山在鄂西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

汉光武帝与鹿山的传奇故事

据清同治本《襄阳县志》记载:“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与习郁(巡游苏岭山)梦见山神(两只梅花鹿),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后来,庞德公不受刘表数次宴请;携其妻以后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

主要景点

在鹿门寺后米远的山腰处有一口井,因井门曾砌有八角围栏,故称八角井,又称八卦井。井中之水:无论天干地旱多么严重,始终保持一样的流量,实在神奇。井中泉水往下暗流20余米,又汇一泉称天坑,也称天井。

此井为一自然竖井:深约2米,井口直径约一米。再往下暗流,经一天然石洞,洞内多钟乳石,有一大石块向外伸出尺许,泉水顺此石突然悬空倾泻,散如珠,垂如帘,称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门前,从两个石雕的龙口中喷入灯公洗钵池(又称龙头喷泉),流泉昼夜不停,相传:孟浩然就是常饮此泉,又接山中灵气,才有盖世之诗情。

鹿门山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当年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每次来求教,都跪拜在庞公榻前,其虚心为学之状,令后人敬仰。庞公还常邀其侄儿“凤雏”先生庞统、“卧龙”先生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如果,还想听小朋友的《送友人》,在后台回“诗词”收听

每天花费几分钟,

陪孩子一同赏析唐诗、了解不同的名胜古迹、

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让孩子更有文采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w/15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