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色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80425/6192210.html
林德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退休干部,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学作品3部,现居长春。
每逢过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尤其是我们小时候,平日里盼望的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满足。就连年俗,也是以孩子们为由头,以童谣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深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过年“套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初二满街走)。”尽管在过小年的时间上南北有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饮食习惯略有不同,但在迎接新年的过程及内容上,年俗却是大同小异。
腊八节是过大年的“开篇”!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腊八节好像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但却有做黏米饭的讲究,有时候是糯米饭,有时候是大黄米饭。这种饭由于黏水稻和黏谷子产量低,种的少,比较金贵,平时是很少做,但每年“腊八节”却是必需吃。说是吃黏米饭可以避免冻掉下巴。我老家处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形容天气“嘎巴嘎巴”冷、滴水成冰,一般都是指“三九、四九”的天气寒冷状况,腊八都特别冷,数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黏米饭保温程度强,又“抗饿”,在数九寒天也“抗冻”。尤其是黏米饭拌上猪油和白糖,又香又甜,非常好吃,每顿饭吃的都比较多,不仅解馋,更怕出门冻掉下巴!
腊八节一过,大人们忙的事情就是不断地为大年准备吃食,也叫“年嚼物”。最先是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这是东北的特产,也是东北的年俗。粘火勺的面一般都是糯米或小黄米,粘豆包的面都是小黄米或黏玉米,馅大多都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加糖精,烙出的粘火勺和蒸出的粘豆包真的百吃不腻。每当烙粘火勺时,我们小孩总是围着锅台转个不停,急着吃第一锅的粘火勺。粘火勺一出锅要放到盖帘上晾着,可我们小孩子却不管不顾,立马到盖帘上抓起粘火勺就吃,烫的手两面倒着也不肯放下。刚出锅的粘火勺两面烙得黄阳阳的,趁热吃特别好吃。我们往往是吃一个转过头又去盖帘上拿,头一锅的粘火烧几乎剩不下。我们家人口多,烙粘火勺一般要烙一两天,将仓房里的二缸装的满满的,够一正月吃。直到现在,我对粘火勺仍然情有独钟。母亲在世时,每年都特意给我们准备一份,春节前回家时拿过来;现在,家在农村的妹妹每年也想着给我们捎过来一些。虽然久居都市,这种年俗却一直相伴我们过大年!
有童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杀年猪。”杀年猪是过大年必有的年俗。每年腊月十五前后,我们家都要杀一口“年猪”。杀猪之前,要先切一些酸菜,以做烩菜用。猪杀了之后,要将近半角的肉和血肠与酸菜一起炖,做白肉血肠。炖好的白肉和血肠,蘸着蒜酱吃,油而不腻,味道特别鲜美。但我们小孩子的天性使然,乐在看杀猪做菜的过程,等真正一上桌吃不多点就下去玩了。杀猪菜一般当顿都吃不了,剩下的要用泥瓦烧制的大盆装起来,春节期间吃。其余的猪肉和头蹄下水,要剔骨分切成块,按照用时的先后顺序,放在仓房的二缸里冻储起来,随用随取。放在缸底是猪头、猪蹄,留作“二月二”吃;然后撒上一层雪,放上一层肉,以此类推,一直将缸放满,用雪封顶。猪的板油和肥肉,都要剔出来用作烤油,连同油嗦啦一起装入坛子里,用作一年炒菜之用。那时豆油很少,常年用油都是猪油。一口年猪吃一年!
“小孩小孩你别闹,过了腊八买鞭炮”的童谣,最令小孩子狂热。在小孩眼里,过年不仅要有好吃的还要有好玩的,而鞭炮更是过年的热切企盼。而要得到这些东西,都得到供销社去置办。因此,每年“小年”之前,大人们都要到供销社去购置“年货”。此时,我们都会缠着大人跟着去,生怕落了我们需要的东西。置办的年货主要是吃食和调料,如咸带鱼、鲅鱼、青鱼,还有槽子糕、饼干、糖块、白糖、红糖、白酒、酱油、醋、花椒、大料等;还要置办碟碗、筷子、年画,写春联的红纸、彩纸、墨快,糊墙用的报纸、墙纸,吊棚用的棚纸等物品;最后才轮到买鞭炮烟花等。对于孩子们来说,看到大人买鞭炮时心里是特别激动。虽然也喜欢“二踢脚”和“哧花”、烟花之类的“大鞭炮”,但怕崩着不敢放,还是青睐“小鞭”,不仅可以揣在兜里方便携带,燃放起来也没啥风险,点着就扔出去,不仅崩不到自己,还能过放鞭炮瘾,抑或看谁不顺眼,或闹中取乐,偷偷点着扔谁脚下,能把其吓一跳还崩不着。再一个好玩的是手提灯笼,一般都不在供销社买,每年都是父亲给做,纸糊的、玻璃罩的,父亲都能做。除夕夜晚上,披着满天亮晶晶的星星,兜里揣着“小鞭”,手里提溜个灯笼,与小伙伴们走街串户,悠哉悠哉地四处游荡,不时地点着个“小鞭”扔出去,“嘭”的一声响,特别有“自豪感”!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意味着已经跨入新年的门槛,之后的日子都属于“迎新日”。过小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灶”。傍晚煮饺子前,只见母亲庄重的将贴在灶台墙上的“灶王爷”揭下来,然后蹲在灶坑边,用火柴点着,嘴里叨叨咕咕的对着手里燃烧的“灶王爷”说着话,走近才听清楚,原来母亲叨咕的是“灶王爷本性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虔诚的祷告声,至今仍在我耳边缭绕!“灶王爷”在天上可能要进行“履职报告”几天,除夕夜再通过“接神”的方式将其请回来,以保一年全家人的平安!对于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是能吃上灶糖。那时候灶糖市面上没有卖的,基本是自家用糖菜疙瘩熬制的,很费事,也很费时间。熬出的糖稀凝固后滚上炒好的细米谷,还是很好吃的,味道不比现在的灶糖差。腊月二十二那天我去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见路边摆摊的卖灶糖,特意买了一盒,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吃了一块,借以应景,更是在品尝那种久远的记忆味道!
接下来的迎春日子,我们家基本上都是按照童谣来忙年的。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年俗已经不用一家一户来完成了,如做豆腐、煮煮肉、杀年鸡、把面发、蒸馒头,靠市场就完成了,随时都能买得到。但是,对于我来说,仍然保留着“二十四扫房子”的年俗,无论居住的房子多大,都要认认真真的打扫一遍,将床上用品、家居台布垫布等用洗衣机进行清洗,将各种玻璃器具、茶具、酒具等擦洗干净,将地砖、地板拖几次。由于有房子比较大,往往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打扫卫生,一连两天下来,累是累一点,但看到窗明几净、满室清新的居住环境,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
“三十晚上熬一宿”的习俗我也一直保留。记得小时候,大人们一直鼓励我们小孩子三十晚上不要睡觉,说是三十晚上睡觉一年犯困,为此,一般都让我们三十下午睡一觉。其实,三十下午我们哪能睡得着觉!一年下来好容易等到大年三十了,好吃的有的是,好玩的不受拘束,新衣服刚穿上,头脑兴奋满满的,哪有一丝困意!因此,每年我们都是等放过鞭炮、吃过年夜饭之后才睡觉。去年过大年,由于新冠疫情管制原因,小孩一家无法回来,我们通过手机视屏方式进行云聚餐,吃年夜饭,然后才睡觉。过年守夜,吃年夜饭,是年俗的精华,是过大年的最高极致,也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的文化大餐,不能不遵而守之。
年俗,每项都有其独特的典故和传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而童谣,又囊括了年俗的内容和过程,从而打开了人们关于过年的记忆,使年过得富有生气和浓重的文化气息。
-----------------------------------“金融作协”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