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能安心留在这山旮旯搞好茶产业?”水塘村的村民们心里犯嘀咕,跟着他发展茶到底行不行得通。 两年前,90后何松刚回村说要承包已有茶山和动员乡亲们开山种茶,父亲何大学内心也打鼓。“不在外面好好上班,非要回来倒腾茶山,万一搞亏了咋承担?”作为村里种茶人之一,何大学明白这条路不好走。水塘村,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铜仁市德江县泉口镇。5年前村里人就做起了茶产业,尽管很费心,但茶苗就是长不好。不少人直接认为水塘村发展茶叶行不通,人费力不说,还亏了钱。 其实,何松也明白父亲和乡亲们心里的顾虑——担心重蹈覆辙半途而废,就算管理出来了卖给谁? “放心,你把咱家的60亩茶园交给我先做试验,等明年看。”何松说。见儿子斗志满满,何大学也不忍心再泼冷水。接管父亲的茶山后,何松组建民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动员村里散户把失管茶园承包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了自家的60亩外,亩无人牵头的失管茶园也进入了精细化的管护状态。 一边积极与中国白茶之乡——浙江安吉的种植大户对接,邀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一边主动报名到省农科院参加茶叶种植培训,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平时没事他就在山上转。“不是水塘不适合种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管护上。”何松总结出,管护茶叶要像照顾孩子一样,不能太溺爱,也不能太放任,每个时间段都要有科学的措施,不能用种庄稼那一套。 “茶苗土壤松土需进行两次,第一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第二次在夏秋茶期间,松土深度为10cm......”按照新的管理方式,茶叶一天天迎着阳光抽芽而出,长势日渐喜人。果然第二年新茶试采,就被永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以每斤元的高价全部收购。今年可采摘面积扩至70多亩,茶青下树提高到斤,产值近15万元。村里人打心底认可了这个小伙子。 “之前我也想过栽茶,但没有技术,怕管理不好,现在有了领头人带动,也就有了信心。”观望已久的村民田冲今年决定不再外出,留在家里发展了10亩茶叶。水塘村种茶得天独厚,平均海拔米以上,云雾缭绕,而且凝冻期长。何松说,冬天山上的冰雪能冻死小虫,不仅省了部分买肥料和杀虫剂的费用,还保证了茶品质。在他和驻村干部们的动员下,今年第一季度,仅杨家庄、高院子两个村民组新增黄金叶茶园面积亩。“你们只管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要求去管理,种出来的茶叶我统一收购,卖不出去我来打主意。”水塘村产出的茶好不好卖,何松心里有数,加上镇里面在资金筹措和产销对接方面也给他增加了底气——为支持茶产业发展,泉口镇今年为合作社争取了30多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并与德江县永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和县里茶企业牵线搭桥保畅销路。“地早就丢荒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值这么多钱。”1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茶叶,每年光是土地租金就能收入0元,农户田雄打心底感谢这个年轻人,他盼着合作社的茶叶越种越好,这样每年都能获得收益。 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带动大家把茶产业和土地资源盘活起来,何松的合作社茶园面积如今达到亩,今年茶园管护已支出劳务费用4.8万元,带动30户群众就业增收。何松的创业故事,只是近年德江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的缩影。目前全县仅茶叶产业面积就达17.7万亩,今年产值15.8亿元,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效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德江,还有很多像何松一样的人返乡发展农牧业,为助推整县脱贫出列贡献了重要力量。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田勇 编辑刘娟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