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淅淅沥沥的秋雨落在绿化带的树上顺着叶片滑下,天空没有丝毫放晴的意思。
厨房里传来锅碗撞击的清脆声,勤劳的王美婵大姐依旧很忙。
“即便是雨天也时常有进店吃饭吃粉的过路客,生意仍然不错。”她说,碰上有接待或订餐还会更忙。
王大姐家的店面在洋山河景区边上的餐饮带,距游客接待中心不到四百米。
大道边上零散分布着十几家餐馆,每一家门外都放着一块立牌或灯箱,上面用大号的字体写上店家的主打菜。有卖牛肉、鸡肉的,也有卖鱼肉和粉面的,王大姐家的“洋山河牛肉馆”最为显眼。
“起初只有两三家,景区投运后,做餐饮和卖副食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她说,节假日的时候,大道两旁都停满了车生意异常火爆,恨不得自己再多长几双手。
位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的德江县高山镇的洋山河景区,汇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奇特景观,是德江县聚盘活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化”的重点项目之一。
这两年,随着景区的建成营运和G国道在此穿境而过,思维敏捷的高山人搭乘这趟“旅游快车”,纷纷装修民房开起饭馆,打开了财富大门。
王大姐家算是景区做餐饮行业较早的一批,三年前,她放弃城里的服装生意便跟随丈夫改行来到了这里。
过去她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从卖服装改行做餐饮。
年,王大姐丈夫是二级路上的工人,修路的时候经常在路边一家年过六旬老两口开的牛肉馆吃饭。一天,得知东家因身体原因无力经营想转出去,王大姐和丈夫便商量接了过来。
后来,景区边上建起了商铺门面,设施更完善房子也更美观,他们便租了一间搬到了这里。最初,主打的依然是牛肉火锅。
德江是贵州出名的养牛大县,牛肉馆在全县各地都有分布。洋山河多数饭馆也卖牛肉,但菜式大同小异。过去,王大姐时常在思考,要找到吸引更多客人的突破口,还得丰富菜品。
搬到新店后,为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服务和特色的菜食,他们选取产自当地的天麻和土鸡,创新研发了一道原汁原味的天麻炖鸡。
肉质细嫩、汤汁鲜美的新菜推出后,地道的农家味儿便在不少饕客的味蕾上留下记忆,停在他家门口的车越来越多。
“除了周边区县的客人外,外地游客也经常慕名而来。”王大姐说,这为饭馆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入,每年刨去成本,纯利润将近20万元,比以前做服装生意整整翻了几倍。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作为主厨的王大姐便忙得脚不沾地。生意最红火时,饭馆一天接待多人,一天的收入就达多元。
晌午,采访还未结束,门外又来了停车点餐的客人。王大姐挂上围裙转身又钻进了厨房,锅铲的交错再次奏响美妙的音符,他们日子虽然辛苦,却也如锅中的菜食一般美味。
事实上,在全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王大姐身份的转变正是德江县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连锁反应。
近年来,德江在旅游大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形成了“一城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和“乌江秘境·欢乐德江”旅游品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全县建成4A级景区2个、乡村旅游景点10个。“十三五”时期,德江累计实现旅游接待人数.5万人次、旅游收入79.02亿元。
阔步新征程,德江描绘出“旅游大提质”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图景,按照“旅游+”“+旅游”思路,德江正以龙文化和傩文化为品牌,五彩洋山河、武陵陶缘等精品景区为龙头,桶井乡玉竹园区等乡村旅游点为支点,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动融入梵净山生态旅游圈、遵义红色文化旅游圈,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让更多人端上“旅游饭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
编辑梁瀚泽
编审文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