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德江枫香溪镇千

秋日晴空,万里无云。驱车沿着蜿蜒的沥青路前行,沿线郁郁葱葱。在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的丝毛坝村,千亩“红缨子”高粱长势喜人,沉甸甸的高粱穗丰腴饱满,当地近40名村民分工协作,一边抢抓晴好天气采收高粱,一边利用设备对高粱脱粒晾晒,忙得不亦乐乎。忙着晒粮的村民徐绍海作为丝毛坝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已在此生活了50年,回首过往,仅靠种植玉米等经济农作物为生。但今年,在当地村支两委的鼓动及大户的带动下,他发展了25亩高粱,趁着自家高粱收完之际,也来到了基地务工。“发展高粱这个产业在我看来是有前景的,就拿今年来说,亩产高粱斤与亩产玉米斤的概念就不一样,经济效益高了一半不止,而且现在还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徐绍海满意地说。当地村委为何会选择来发展高粱产业,不选择其他产业来进行发展?火红的高梁也带来了火红的新生活。缘起于年,随着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第一书记肖建国的到来,丝毛坝村发展“红缨子”高粱的第一主人翁出现,有了故事的开端。到来的前两个月,肖建国每天奔走在乡间小路、家家户户之间,了解到当地村民十分淳朴,发现全村产业薄弱,发展局面受限,有近一半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恰逢天干之年,地里的庄稼缺水,使得农作物产量不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肖建国特意邀请专家来此勘测,对土地进行采样,再结合海拔与当地气候,在专家的建议下试种高粱,发现耐旱的高粱不仅产量要比其他经济农作物高,经济效益也是出奇的好。这时的肖建国对于村里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有了初步的思路,但是谁来甚至于谁主动来发展这是个急需破解的难题。如今的“红缨子”高粱已成为村里的重要产业。正当此时,丝毛坝村发展“红缨子”高粱的第二主人翁冉茂江出场了。52岁的冉茂江从小在丝毛坝村吃“百家饭”长大,早些年间,在外从事工地行业,对于家乡一直怀揣着感恩之心,总是想回家发展,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虽说一直以来在村里的评价很高,但受制于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产业发展这一块不太懂,一直纠结应该发展小谷还是高粱时,他找到了肖建国。肖建国正愁没有大户带动时,冉茂江的出现让他看见了希望。肖建国讲明了村里能集中的土地只有亩左右,还有不少土地处于撂荒状态,且长出了杂木,翻耕土地成本很高等困难,但冉茂江坚定了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决心。年10月21日,为了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收益,丝毛坝村两委班子经过调研研判,决定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发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成立了德江县丝毛坝村农牧专业合作社并打通销售渠道,让冉茂江更没有了后顾之忧,自此全面发展高粱的号角吹响。撂荒地里杂木多,就用人工砍;杂木的根茎多,就用挖机挖。就这样一刀一挖下,撂荒土地逐渐显露出来,再利用微耕机将土地进行翻划,组织当地村民种植高粱。“今年我们是头一年种植红缨子高粱,也与仁怀那边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对高粱品质要求得特别高,前期经过我们精心的管护和科学治理,也达到了品质要求。”德江县丝毛坝村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冉茂江笑着说,按照目前这个长势来看,每亩产量在斤左右,预计总产量在90万斤以上。从冉茂江口中得知,“红缨子”高粱要有好的品质,除了上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经过晾晒。在天气晴朗时收割来的高粱穗色要好一点,这样价格就会更高。千亩高粱正映红群众增收致富之路现如今,在万里无云晴空之下,丝毛坝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晒满了高粱,形成一幅美丽的秋日丰收场景,千亩高粱正映红群众增收致富之路。“红红火火的高粱产业,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肖建国说,发展高粱产业以来,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提高了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接下来将探索现代化种养模式,结合“高粱+油菜”的轮作模式,确定村里下一步发展路径。同时做好高粱种植产业的相关技术服务,强化收购保障,让村民发展的自信心更强。通讯员何佳有王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任诗音编辑张良胜二审张婷三审周文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gr/17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