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宿siok4通
〔古文〕?夙《廣韻》息(sik4)逐(tiok8)切《集韻》《韻會》息(sik4)六(liok8)切,??音夙(siok4)。《說文》止也。《玉篇》夜止也,住也。《詩·周頌》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註》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周禮·地官》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又星宿各止其所,故名宿。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次。次,舍也。《釋名》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也。 又《增韻》安也,守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官宿其業。《註》宿,安也。又《周禮·宮正註》諸吏直宿,謂職王宮之守衞者。 又《廣韻》素也。《史記·信陵傳》晉鄙嚄咤宿將。又《莊子·列傳》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又國名。《春秋·隱二年》及宋人盟于宿。 又邑名。《史記·衞世家》孫林父甯殖,謀逐獻公怒如宿。又蒯瞶入宿。 又《史記·吳世家》將舍於宿。《左傳》作戚,字別義同。 又姓。《風俗通》漢鴈門太守宿祥,明正德中蜀人宿進。 又通作夙,早也。《周禮·春官》世婦,掌女宮之宿戒。《註》宿戒,當給事,謂豫告之也。 又與肅同。《禮·祭統》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註》宿讀爲肅戒也。又《儀禮·宿尸註》宿,與曲禮主人肅客入之肅同。 考證:〔《左傳·昭二十六年》官宿其業。〕 謹照原文二十六年改二十九年。{星宿(siu3/siok4)之宿,與棲宿(siu3/siok4)之宿,古皆通同。}
宿siu3通2
又去聲。《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息(sik4)救(kiu3)切,音秀(siu3)。列星也。◎按《史記》《漢書》二十八宿。《正義》音息(sik4)袖(siu3)反(siu3),又音夙(siok4《sik4》)。《左思·吳都賦》窮飛鳥之棲宿(siu3),註亦音秀,是星宿(siu3/siok4)之宿,與棲宿(siu3/siok4)之宿,古皆通同。
宿siu1
宿sik4白
移i5通
《唐韻》弋(ik8)支(tsi1)切《集韻》《韻會》餘(u5)支(tsi1)切《正韻》延(ian5)知(ti1)切,音匜(i5)。《說文》禾相倚移也。《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又《說文》一曰禾名。 又遷也。《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書·多士》移爾遐逖。 又《廣韻》易也,延也。《博雅》轉也。《書·畢命》世變風移。《禮·大傳》絕族無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又《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又《廣韻》遺也。《博雅》移,脫遺也。 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註》移書言病。《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註》文書移於屬縣。 又姓。《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又山名。《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又通作施。《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舟tsiu1通
《唐韻》《集韻》《正韻》職(tsik4)流(liu5)切《韻會》之(tsi1)由(iu5)切,??音周(tsiu1)。
《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又《正韻》載也。 又《韻會》帶也。《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傳》舟,帶也。 又尊下臺,若今時承槃。《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註》臯舟,吳險阨之道。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註》息舟,楚邑。又《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註》舟道,齊地。 又覆舟,山名。《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又官名。《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又姓。《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又與周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泊pok8通
《廣韻》傍(pong7)各(kok4)切《集韻》《韻會》白(pik8)各(kok4)切,??音薄(pok8)。
止也。舟附岸曰泊。《杜甫詩》漾舟千山內,日入泊枉渚。 又水貌。《前漢·郊祀歌》泊如四海之池。 又澹泊,恬靜無爲貌。《老子·道德經》泊乎其未兆。 又紛泊,飛走衆多之貌。《張衡·西京賦》霍繹紛泊。 又漂泊,流寓也。《庾信·哀江南賦》下亭漂泊,高橋羈旅。 又與薄同。《王充·論衡·率性篇》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考證:〔《張衡·西京賦》霍澤紛泊。〕 謹照原文澤改繹。
泊phik4文2
泊poh8白
渚tsu2通
《唐韻》章(tsㄗang1)與(u6)切《玉篇》之(tsi1)與(u6)切,??音煮(tsu2)。水名。《說文》水出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 又《爾雅·釋水》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迴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釋文》引韓詩:一溢一否曰渚。考證:〔《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曰渚。〕 謹照原文曰渚改成渚。〔《韓詩外傳》一溢一否曰渚。〕 謹按此韓詩章句非韓詩外傳,今改爲釋文引韓詩。
渚tsi2白
暮boo7通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bok8)故(koo3)切,音慕(boo7)。本作莫。《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
曠khong3通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khoo2)謗(pong3)切,音壙(khong3)。
《說文》明也。《後漢·竇融傳》則曠若發曚。《註》曠,明也。 又《書·臯陶謨》無曠庶官。《傳》曠,空也。《前漢·賈山傳》曠日十年。《註》師古曰:曠,空也,廢也。《劉楨·贈五官中郞將詩》彌曠十餘旬。《註》《倉頡篇》曰:曠,疎曠也。 又《博雅》曠,遠也。曠曠,大也。《篇海》久也,豁也。《廣韻》又姓。
樹su7文
〔古文〕??????《唐韻》常(siong5)句(ku3)切《集韻》《韻會》《正韻》殊(su5)遇(gu7)切,??殊去聲(su7)。{名詞}
《說文》生植之總名。《左傳·昭二年》季氏有嘉樹,宣子譽之。《禮·祭義》樹木以時伐焉。《淮南子·原道訓》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 又《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 又《揚子·方言》牀謂之杠。北燕、朝鮮閒謂之樹。 又獸名。《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則皮樹中。《註》皮樹,獸名。謂皮作樹形以射之。 又姓也。《後魏·官氏志》樹洛于氏。後改爲樹氏。 考證:〔《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皮樹。〕 謹照原文皮上增則字。樹下增中字。
樹su6文2
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臣(sin5)庾(ju6)切,音豎(su6)。{動詞}扶樹也。《徐鍇曰》樹之言豎也。種樹曰樹。《易·繫辭》古之葬者,不封不樹。《詩·小雅》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人,心焉數之。 又立也。《書·說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泰誓》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又諸侯之適子,天子命爲之嗣者,曰樹子。《穀梁傳·僖九年》無易樹子。 俗作??,非。
樹tshiu7白
低te1通
《廣韻》都(too1)奚(he5)切《集韻》《韻會》《正韻》都(too1)黎(le5)切,??底平聲(te1)。高之反也,俛也,垂也。《史記·孔子世家贊》低回,留之不能去。又《談藪》王元景大醉,楊彥遵曰:何太低昂。荅曰:黍熟頭低,麥熟頭昂,黍麥俱有,所以低昂。 又作氐。《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卬給。《又》其賈氐賤減平。俱同低。
低ke7白
清tshing1通
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靑聲。七(tshit4)情(tsing5)切(tshing1)〖注〗,古文淸。(清康熙用"淸","清"為明前用,民國後改用"清")〔古文〕??《唐韻》《正韻》七(tshit4)情(tsing5)切《集韻》《韻會》親(tshin1)盈(ing5)切,??音圊(tshing1)。《說文》朖也。澂水之貌。《釋名》淸,靑也。去濁遠穢,色如靑也。《詩·鄭風》瀏其淸矣。 又靜也,澄也,潔也。《書·舜典》直哉惟淸。 又水治曰淸。《詩·小雅》泉流旣淸。 又視淸明也。《詩·鄘風》子之淸揚。《註》視淸明曰淸。又《齊風》猗嗟名兮,美目淸兮。《傳》目上爲名,目下爲淸。 又酒名。《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飮之物,一曰淸。《註》淸謂醴之泲者。 又凡飮皆曰淸。《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飮,用六淸。 又水名。《山海經》太時之山,淸水出焉。《水經》淸水,出河南修武縣北黑山。 又江名。《廣輿記》淸江,在臨江府城南。 又河名。《水經注》白溝水東北過廣宗縣,東爲淸河。 又邑名。《春秋·隱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淸。《註》淸,衞邑。《詩·鄭風》淸人在彭。《正義》淸,鄭邑。 又姓。宋有進士淸賢。考證:〔《齊風》美目淸矣。〕 謹照原文矣改兮。
清tshing3文4
清tsing6文2
清tsing7文3
清tshinn1白
清tshian1白2
近kin6通
〔古文〕??《廣韻》其(ki5)謹(kin2)切《集韻》《韻會》《正韻》巨(ku6)謹(kin2)切,??音瘽(kin6)。《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kin6)止。《易·繫辭》近取諸身。 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註》庶言近道也。 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註》位偪于君也。
近kin7文2
又《廣韻》《集韻》《韻會》??巨(ku6)靳(kin3)切,音覲(kin7)。《說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kin6)之近,上聲。附近(kin7)之近,去聲。
近kun7白3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