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德江母亲做的饭菜

 

如果说艰苦的岁月是一望无垠的沙漠,那么母亲做的饭菜便是沙漠上的绿洲。

  ───题记

包谷沙饭

大颗大粒的玉米,经石磨磨碎,碓舂去其皮,碎碎的犹如大米。清水淘净,放在锅里,掺上几瓢水,生起烈烈熊火,饭铲时不时地搅一搅。煮沸七八分钟后,放米,七分熟后,用葫芦瓢舀到筲箕里过滤。方言叫裂汤。裂出来的汤便是米汤,饿了可以解解饥,也可以吃饭时当菜汤用。

母亲一般在裂汤后炒菜,这样自然会在锅底打上一层薄薄的油。打了油的锅底,煨饭时生成的锅巴不会粘锅。当然要想喝锅巴汤就没有在锅底打油的必要了。半盆红苕或洋芋倒入锅底,用筷子轻轻地将筲箕里的半生饭擀在上面,用饭铲堆成小山,再用筷子在山上插几道孔,在小山四周掺入一小瓢水,盖上大饭盆,生起小火煨饭。开始要稍微猛烈一点,过后是温温小火,火要小要均匀,煨出来的饭才香,锅巴不糊。

包谷饭

一顿饱饭后,锅里如还残余有锅巴,难免不贪念起那香喷喷的锅巴汤了。将米汤倒在锅里,浸泡一两分钟后捣成粥,此粥便是锅巴汤。虽是黑糊糊样子,吃起来可香了,要是再加点猪油,其味更绝。

凉酸菜

每年农历二三月,母亲将大片大片的老青菜叶洗净,切细腌在陶罐里,待到盛夏,其菜酸味扑鼻,是名副其实的老坛酸菜。

酸菜

暑热的盛夏,凉酸菜是一家人口中的宠儿。从罐里抓一把酸菜放在盆里,往里滴几滴醋,放入适量姜蒜盐,搓上刚在火里刨过的糊辣椒,再倒入刚在水井里提来的凉水,便是一道凉酸菜啦。

吃凉酸菜重点不是吃菜,是那水里的凉酸味。小半碗包谷砂饭和着半碗凉酸菜汤,再加几皮酸菜一“饮”而下,那种舒服感和清凉感无语而喻。在暑热的天气里,吃凉酸菜或许会是最佳的避暑方式。

荞旋旋

荞旋旋又叫荞汤圆、荞疙瘩,我却热衷荞旋旋一名。

半锅水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大小不一的红苕和黑糊糊的酸菜。水温不断上升,酸菜耐不住平静,争相地打着滚儿涌向水面。待水面被黑糊糊的酸菜霸占满后,将荞面调成的粥稠慢慢地均匀地倒在上面。因有酸菜浮着,粥稠一般不会沉底,在水面形成一道严严实实的“锅盖”。水温继续升高,“锅盖”的某一部位凸起,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变大,最终“嗤”地一下裂开,一团白气直上云霄,继而是小水泉往上涌。这时母亲不慌不忙地拿起饭铲,往锅里乱插一通,一锅荞旋旋就这样做好了。

与其说荞旋旋不如说荞面粥,在一碗荞旋旋里能够找到半个鸡蛋大的荞疙瘩,则是一场意外的惊喜。其实荞疙瘩还没有其粥好吃,吃荞旋旋不宜热吃,最好冷食,吃在嘴里有一种细滑、甘甜的味道。如果是用苦荞面做的,则是细滑、甘苦味道,有种心情凉爽、舒畅的感觉,具有养生功效,适宜夏天食用。

渣豆猫

渣豆猫在德江县城叫渣豆腐,不过县城里的渣豆腐是一道菜,母亲做的渣豆猫是一顿饭。

渣豆腐

一碗黄豆,清水浸泡,用石磨磨成半锅豆浆,放入半盆红苕和青菜,煮熟后用酸汤(卤水)清点(盐析),浆液里的蛋白质与水分离开来。将筲箕按在锅中,用葫芦瓢舀走渗透到筲箕里的水,剩下的就是六口之家的一顿饭了。

吃渣豆猫饭重在吃红苕。光吃红苕不行,光吃渣豆腐不行,要将红苕弄融,与渣豆腐和着吃。这样吃起来细腻、爽口、香甜,吃饱了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麦烫烫

每年过年,故乡习俗,家家户户都要推麦烫烫。抑或是在四月连日的黄梅雨,无法干农活,为改善生活,母亲也会破例推一次。

包谷沙、麦粒、大米和绿豆放在水桶里浸泡两三个小时。母亲站在石磨旁,一勺一勺地将浸泡好的混合的包谷砂、大米、绿豆和麦粒有规律地舀进磨孔,大哥和父亲双手握着磨杆来回地做简谐运动,我和弟弟站在旁边看着白花花的浆液从磨缝间流出,汇聚在磨沟里流到桶里。

一块碎瓦片或是磨刀石,将锅底打磨光亮,再在灶里烧上温火,将一块肥肉按在辣锅里抹几下,在锅底打上一层光亮亮的猪油。舀一瓢麦烫浆液平摊在锅底,一分钟左右,再将麦烫烫翻转,待熟后双手一提,顺当地平摊放在筲箕背上。待麦烫烫冷却后裹成筒状,再切成一小圈一小圈平整地放在盆里。

麦烫烫的食用方法是很简单也很讲究的。锅里烧着白开水,抓一把切好的麦烫烫放在锅里一烫,再焖上几勺用豆腐、肉片等做的臊子。如果是在四月,母亲会在臊子里放茴香、香艿和鱼香等绿色香料,其味更绝,是难得的一顿美餐。

不知道德江、印江、思南等地绿豆粉、米线、米粉是不是麦烫烫的传承与进化的产物?或者都不是。不过,多年来,在不同地方的不同餐馆吃过绿豆粉、米线、米粉,其吃法和麦烫烫倒是一个样,可就是吃不出麦烫烫的那个味和口感。

审稿:冯建洪

编辑:陈小丽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法
补骨脂素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gr/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