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强民富百业兴
——江口县奏响乡村振兴“五线谱”之产业振兴篇
6月15日,江口县凯德街道明星村,清澈静谧的闵孝河缓缓流向远方,当地勤劳的百姓依山而建,依托发源于梵净山的优质水源灌溉,因地制宜发展起了有机猕猴桃产业。
走进周屯猕猴桃产业基地,望不到头的果园早已铺满了沿河两岸。当地村民倪冬芬就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4年前,倪冬芬将土地流转给了企业,每年租金收入两千元。
流转了土地,让倪冬芬也变成了“产业工人”,通过参与猕猴桃采摘、基地管理,逢采摘季月收入有多元。
近年来,江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山水资源开启脱贫攻坚路,绿水青山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靠山。
念好山字经“三变”促“山变”走进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
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年产值多万元……十年坚守,骆象把茶叶打造成了助农增收、脱贫致富的名片。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随着茶产业崛起,该村村民悉数走上了“三变”之路。“全村有半数以上的家庭从事茶产业,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叶饭。”村支书杨茂华说。
村里的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个以上,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仅该公司的劳务支出一项就达到了70万余元。
“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收租金,在基地打工有薪金,入股分红赚股金,还可以销售茶叶挣现金,就靠茶叶,我们家才脱了贫。”该村上街组村民曾启发算了算自己的收入帐。
此外,骆象村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利益覆盖,并建立“”利益分配模式,有效推进实现了村集体与贫困户“双增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骆象村只是江口县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该县目前共有规模以上茶叶企业49家,茶叶基地15.72万亩,茶叶年产量吨,产值6.81亿元,辐射带动了61个村6.72万人增收致富。
此外,该县还依托贵茶集团,与18家茶叶生产企业签订联盟协议,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形成茶产业联盟,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绿了山头,富了百姓。该县茶叶产业一路风光,凯歌高奏,已经成为该县贫困山区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农业主导主业之一,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少有的“撑杆跳”。
做好水文章“育民”又“富民”走进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冷水鱼基地,源自梵净山核心区的山泉水,以及山间岩洞流出的地下水,缓缓流过大大小小的圆形池塘,池塘里鱼儿欢跳,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滋养。
据了解,该冷水鱼养殖基地是由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建成养殖面积亩,于年3月投产,共68个养鱼池和60个育苗池,养殖有中华鲟、鸭嘴鲟、三文鱼等3个品种。
“我们养鱼的水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是可以直接饮用的。”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章说。“冷水鱼对水质、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不能超过20度。这里的山泉水,岩洞流出的地下水,四季不断,水质优良,水温天然较低,是冷水鱼养殖的天堂,十分适合冷水鱼生长。”
好山好水养好鱼。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成就了产品的高端品质。“因为原生态、品质好,成鱼投入市场后,反响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场价,两斤以下的标鱼每斤能买14元以上,4到6斤以上更为珍贵,能达到出口标准。”王章说。
经过两年多发展,该冷水鱼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养殖技术日渐成熟,每年产鱼万斤,产值达万元。
产业落地,群众受益。净河村通过“三变”改革,通过扶贫专业合作社,统一将土地、资金、水资源入股企业,使全村户村民入股冷水鱼养殖,户均年增收元。
去年3月,东亿公司再次投资1.1亿元,建成小龙塘冷水鱼基地,预计今年年产值万元,利润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变成致富资源。在生态渔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口县已组建专业合作社50余个,在30多个村发展鲟鱼、大鲵等特色水产余亩,生态渔业年总产值已突破1.6亿元,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打好生态牌“景秀”启“钱程”夏季来临,梵净山清凉度假成了许多游客的青睐。
梵净山山麓寨沙侗寨的农江山庄农家乐老板冉启勋忙得不可开交。随着梵净山旅游升温,寨沙侗寨人气爆棚,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冉启勋家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近几年以来,我们寨子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环境越来越美了,收入越来越高了,生活是越来越滋润了!”冉启勋激动地说。
据了解,梵净山村寨沙侗寨有74户人家,其中有60多家发展起了农家乐,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了万元大关。
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辖区内有梵净山1个5A级景区,亚木沟、云舍2个4A级景区,寨沙侗寨、鱼良农业公园2个3A级景区,59个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村寨,以及金钱杆、羌历年、瓦寨锣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众多自然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
近年来,该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发展、大健康、大文化、大扶贫互促共融,发挥旅游业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实现城镇因旅游而建、产业因旅游而兴、村庄因旅游而美、群众因旅游而富的发展目标。
此外,该县围绕“一核两区”奋斗目标,加速全域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培育全域旅游要素业态,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抢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高点。
旅游火起来,群众富起来。该县按照“景城融合、农旅一体、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径,形成了集旅游、餐饮、休闲和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旅游从业人数3多万人,实现旅游脱贫2.5万余人,辐射带动8万多人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仅在年,该县累计接待游客.78万人次,同比增长36.74%,实现旅游总收入.94亿元。
精彩推荐
驻村帮扶不扎实专项治理工作,铜仁这么做!
贵州铜仁:帮扶干部铆足劲绘就脱贫“工笔画”
贵州石阡: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群“有心人”
求围观,点击量破60万,印江“一线”工作法受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