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齐聚乌江畔真抓实干移穷山铜仁市9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27.html

四月的清晨,淅沥春雨裹挟几分寒意掠过乌江两岸。土家人高亢的山歌声彷佛穿越千年岁月,悠悠回荡于山明水绿间:“这山没得那山高……”   这山没得那山高,这是沿河人世代居住的环境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乌江畔一代代土家儿女对于贫困宿命与悲凉身世的凄婉诉说。   沿河地处黔渝边区、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大小山头足有个,大江小河共有多条。山重水复孕育了一方灵秀风景,却也阻断发展造成千年贫困。   据介绍,沿河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贵州省挂牌督战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该县仍有户名贫困人口。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省上下正以昂扬的姿态想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作为铜仁最后的未出列贫困县,沿河攻坚任务急,脱贫难度大,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   为助力沿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铜仁市委、市政府坚持“一盘棋”思想,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9+2”区县共同支持沿河产业发展帮扶协作模式,从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倾情帮扶。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铜仁已成功脱贫的9个区县及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闻令而动,不畏山高不惧水远,跋山涉水带着真金白银进驻沿河的水岸山侧,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战贫,同奔小康。   共谋“一盘棋”,战贫心连心   日已西斜,沿河自治县官舟镇食用菌示范基地上,从印江来的食用菌技术人员仍与当地群众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菌棒摆入菌田,期盼早日见到成效。   “我们积极响应‘9+2’帮扶沿河产业发展的号召,拿出多万元资金支援沿河,还引导县内龙头企业在沿河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带动兄弟县的群众增收。”印江自治县驻沿河脱贫攻坚队队长龙镇介绍。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铜仁,近年来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创新“”等战贫工作方法,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除沿河外的9区县均已“整县摘帽”。   沿河山高坡陡、地处偏远,加之人口多面积大,贫困程度深,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攻坚,已有10余万人成功摆脱贫困,但至今仍然有2万多贫困人口未脱贫,20多个贫困村未出列。   按照“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要求,沿河要在6月底达到脱贫摘帽条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2月28日,铜仁召开全市各区县支持沿河自治县产业发展专题会。3月2日,铜仁市印发《关于“9+2”帮扶沿河县产业发展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   该市号召已脱贫的9个区县及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与沿河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方案、捐资捐物、派驻工作专班,助力沿河县按时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实际上,铜仁“9+2”区县虽已脱贫摘帽,但仍然有许多短板要补齐,很多弱项需加强,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还有大量工作要实施。   “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打好脱贫攻坚最后的歼灭战,需要树立‘一盘棋’思维,坚持大局意识,携手同进退,战贫心连心。”铜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3月以来,铜仁市“9+2”各帮扶单位齐聚乌江畔,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着力真抓实干,与沿河广大党员干部携手战贫,成效明显,态势喜人。   截至3月底,铜仁各区县在沿河实施项目34个,累计到位资金多万元,生猪、蔬菜、食用菌、生态茶、辣椒、红薯、油茶等产业已在乌江畔开出绚烂花朵。   共担“脱贫责”,勇士再出征   接到“赴沿作战”通知时,是3月1日中午12时,胡浩急忙从工作所在地万山区鱼塘乡赶回区委参加动员会,次日一早便奔赴沿河。   与胡浩同时到达沿河的,还有来自万山区脱贫攻坚一线的另外13名干部。他们3月2日中午抵达沿河淇滩镇,迅速拟定作战计划,投身到淇滩镇与夹石镇的脱贫攻坚战场。   万山是铜仁市率先摘帽的4个区县之一,也是最先抵达沿河脱贫攻坚战场的“兄弟”部队之一。“一个多月来,我们14名队员没有一人离开过沿河,日夜坚守一线。”胡浩说。   2月28日,铜仁召开各区县支持沿河自治产业发展专题会后,该市各区县迅速响应,从脱贫攻坚一线选派精兵强将迅速进驻沿河。   潮涌乌江,英雄聚会,但沿河却有部分干部群发出质疑,他们不过是来“走过场”,谁会把别家的事当自己的事?还有人认为,说来“帮忙”,谁知是不是“添乱”?   据了解,铜仁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9+2”帮扶沿河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各区县分别就帮扶沿河县产业扶贫拟定工作方案,明确区县书记、区县长任双组长,同时各区县纷纷成立驻沿河脱贫攻坚工作组,从脱贫攻坚一线选派精兵强将赴沿战贫。   作为“主力部队”的沿河,迅速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四家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9+2”帮扶沿河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和10个对接联络组,每个对接联络组明确2名县级领导任组长、副组长,“一对一”对接各区县帮扶沿河相关事宜,建立健全统筹调度、沟通联系、资源共享、考核管理等机制,推动产业合作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与此同时,铜仁还从全市抽调95人组建沿河市级督导组,全面负责沿河县面上督导工作;从市直62家单位选派名干部到沿河县22个乡(镇、街道)或村,督导并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共担“脱贫责”,不走“假过场”,铜仁“9+2”帮扶单位着力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就业扶贫等方面支援沿河,不仅打消了种种“质疑”,也进一步调动沿河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携手战贫的强大合力。   共育“致富苗”,产业见真效   不久前,思南县的“双高”红薯种子在沿河淇滩、官舟等乡镇落地生根。无独有偶,德江的肉牛也被赶进了沿河后坪乡群众的卷舍里。   “同居乌江畔,同饮一江水,我们愿把成熟的产业和发展经验与沿河兄弟共享。”采访中,无论是从思南还是德江来支援沿河的干部,都有共同的理念。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尤其对于沿河而言,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短板和难点,也是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有力的保障。   因而,铜仁市“9+2”聚力沿河携手歼灭贫困,产业帮扶是重点。   围绕《关于“9+2”帮扶沿河县产业发展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铜仁已脱贫的9个区县及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带着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走进沿河,与该县干部群众合力种植致富苗,培育新希望。   帮扶产业并非“一厢情愿”式配送,而是结合实际精准选择。沿河结合全县实际,提出产业发展需求清单,各区县根据清单和自身实际实施精准帮扶。   英雄聚会显神通,真抓实干施良策。铜仁“9+2”区县不仅帮助沿河群众规划产业,还对照“八要素”,倾力帮资金、帮技术、帮加工、帮销售等,努力做实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碧江区出资万元支持沿河发展生猪代养、生态鸡、蔬菜、食用菌等产业;   万山区在沿河分别建亩竹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从资金、人力、产业、技术、就业等核心要素给予精准帮扶;   玉屏侗族自治县帮助新建亩油茶基地,提供补植补造所需油茶苗,以市场价保底收购所产油茶果;   ……   为确保各项产业真正见成效,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抽调29名业务骨干,成立市驻沿河县脱贫攻坚指导组农村产业革命工作专班;“9+2”区县共抽调27名业务骨干,成立沿河县乡镇(街道)产业发展蹲点工作专班,针对性开展产业发展指导。     携手战贫困,同步奔小康。如今乌江畔,一股股帮扶力量合力攻坚,一项项富民产业开花结果,一座座贫困山头正被攻克,沿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聪

编辑晏海艳

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mj/16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