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常委与群众同看什么开年大戏

有这样一种晚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集体出席观看,十几年来固定于年终岁尾登台,演出中既有对艺术的褒赏,也有对创作风向和社会风气的引领,更不乏对政治热点的投射——年新年戏曲晚会(原新年京剧晚会)照例于去年12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推出,并在今年元旦当日黄金时间于央视一套播出。作为备受瞩目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的第一届新年戏曲晚会,反腐戏《廉吏于成龙》首次以晋剧形式出现,豫剧《焦裕禄》也在晚会中上演。

反腐戏《廉吏于成龙》多年后再上新年晚会

年新年戏曲晚会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演出,喜迎新年。

在整台晚会的15个节目中,借古讽今的“劝世之作”《廉吏于成龙》无疑最发人联想——年就曾登上新年京剧晚会,因何会“二进宫”?为什么是京剧与晋剧合演?其中有何深意?其实这个由上海京剧院创演于年的新编历史剧,从首演之初便被视作占领题材制高点的同时,艺术上也可谓“点石成金”。年,山西省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与上海京剧院签署了1元钱的象征性版权转让协议,而导演组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有了这次此前从未有过的京剧、晋剧“两下锅”《廉吏于成龙》,这其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于成龙其实是山西人。全剧中最为催泪的核心段落——于成龙抱着自己为官各地的泥土深情诉说自己“不负朝廷、不亏黎民,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一生箴训时,观者无不动容。在担任了四届晚会总导演的著名戏曲表、导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看来,“这出戏背后大剧种帮衬地方戏、大团帮小团的无私做法也正暗合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既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更要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历届新年戏曲晚会反腐戏是必演节目

据悉,每届新年戏曲晚会都会有反腐题材的戏剧出现,以前曾上演的有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及传统戏《罢宴》、《赤桑镇》、《铡美案》等,都是契合百姓心声的作品。

另外,新年戏曲晚会上,红色经典也是每年必有的题材,年的《白毛女》,年的《沙家浜》,年的《红灯记》,年的《红色娘子军》,年的《蝶恋花》以及年的《江姐》等。

新年戏曲晚会气场之强大是任何一台晚会都无法比拟的,以至于对很多地方戏院团来说,能够登上这台晚会无异于震动一方的大事。据周龙介绍,去年进行绝活展示的演员就格外紧张,今年虽没有了技巧性那么强的节目,但即便是再能够掌控舞台的大角儿,哪怕是演了上百场的戏,他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甚至有演员来问我演出是直播吗?家乡父老都等着看呢。”本届新年戏曲晚会有节目在最后一刻被拿下。周龙说,“我希望保留每一个节目,但因为节目时长的问题却不得不进行取舍。”最终,滇剧《京娘》被拿掉了,闻听此消息后,演员是哭着离开的,而云南省滇剧院院长也表示,滇剧走上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是当地的一件大事,消息都已经上报纸了,哪怕上一分钟也好,节目没能最终登台对于剧院来说几乎可以用阵痛来形容,剧种现状本就不佳,原本希望借此次演出提振士气,但最终失之交臂,剧种以及从业者的状态可能会因此而更加低迷。对此,周龙表示,“不管明年是谁执导,我们都会尽力推荐这个剧种。”

清朝有两位名臣叫于成龙

于姓历史上多出能臣,清代的于成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并非进士出身,却凭为官清廉和能力超强的优点,从知县一路做到了两江总督。他曾大规模清理冤狱,竭力避免冤假错案,并筹集资金解决犯人们的吃饭和看病问题,其超前的刑法思想和司法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有积极影响。

为官有道

县令离任,百姓追送数十里

史书记载,于成龙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过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年),44岁的他第一次做官,怀着“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朝廷委任,到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当县令。

当时,罗城县前两任县令,一个死了,另一个逃了,县城只有6户居民,他成了一个“光杆县令”。

于成龙深谙“先稳定、再生产”的道理,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在全县搞“联防”。3年后,罗城就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县城。

康熙六年(年),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官调任。他离开罗城时,身上没有盘缠,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场面。

公检法三个部门,一个人全干,还干得特别好,于成龙就是这样的人。据史书记载,清初偷盗成风,黄州府岐亭镇一带,歹徒们甚至大白天也敢在路上抢劫杀人。于成龙治盗时,时而扮成农民,时而装成乞丐,没多久就摸清了当地的治安状况。

于成龙破案的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

对待案犯,于成龙主张慎刑,采取宽严并治、以盗治盗的方法,效果很好。由于在黄州政绩突出,于成龙再次升了官。

判案有法

避免冤假错案,讲究人道主义精神

康熙十八年(年),于成龙到福建任职时,福建的监狱里关满了违反“迁海令”的百姓。“迁海令”规定,商民船只不得私自入海,否则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这在当时闹得人人自危。

于成龙首先要解决的大案,就是数千名“通海”罪犯的处决问题。只要他大笔一挥,几千名“罪犯”就会人头落地。而他仔细查阅案卷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犯人都是被冤枉的。

他要求释放这批人,最终获得批准。之后按照“少杀多放”的原则,让无辜百姓陆续回家了。

于成龙对服刑人员的生活也很关心。由于经费不足,监狱时常饿死人,他便多方募集资金,让犯人们能吃上饭、看上病。他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于成龙在福建任职时,曾正式发布《简讼省刑檄》,要求各府州县农忙时节一律不受理民间诉讼。他强调法院审判案件时要清楚、合理,百姓无冤可诉,法律更有威信,就没人敢轻易犯法了。

于成龙还提出,农忙时,官府不准拘审人犯、骚扰百姓、妨害农业,不准擅自拟定罪行、赎金,不准借官司向群众勒索财物。

对待下属,于成龙恩威并施:案件审得好,就向上级推荐;有徇情枉法的,不仅重审案件,还要依法追究官员的责任。

升任总督

官居一品,靠的是清廉和能力

康熙二十一年(年),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

周劭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记载,于成龙是明末贡生,并非清朝进士,这样的人能成为封疆大吏,绝无仅有。于成龙由知县升任总督,全凭“清廉”二字。

清朝的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等重要事务,是清朝九位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总管江南(今安徽和江苏)、江西的政务。

从康熙四年(年)到宣统三年(年),两江总督大人物辈出。除了于成龙外,还有尹继善、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他们都是清朝的一代重臣。

生荣死贵

康熙亲撰碑文表彰廉吏

于成龙为官20余年间,从来不带家眷,连结发妻子也是阔别20年后才相见,其清操苦节享誉当时。他始终保持着异于常人的艰苦作风,灾荒岁月以糠代粮,把省下来的粮食和工资用来救济灾民。离开湖北时,他只有一捆行囊,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康熙二十三年(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当地“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十分悲痛、惋惜。康熙皇帝也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表彰他廉洁刻苦的一生。

于成龙简历

于成龙(年9月26日-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出仕以来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奇闻趣事“小于成龙”

清朝还有另外一位名叫于成龙的官吏,他字振甲,号如山,是汉军镶黄旗人,后人称他为“小于成龙”。

他也是一位好官,曾在于成龙手下做过知州,还曾得到过于成龙的保举,后因政绩升任江宁知府。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时,还嘱咐他好好向于成龙学习。这在清史中,称得上一段佳话。

(综合北京青年报河南商报)

实习生丨李莹莹

主编丨凌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s/14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