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能为乡村振兴做点啥这本书ldquo

历时3年,以考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这样创新、精准又“深沉”的文化供给形式,你见过吗?

9月8日,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在德江安化县文庙发布。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创新解法之一,该书的出版在丰富文化供给的同时,将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发挥乡村振兴的“贵州考古力量”。

发布会现场

在民间传说的渲染下,这些传统村落有多少“神秘的故事”?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佐证下,村落里“隐秘的细节”究竟是什么?

在考古人的深度发掘整理下,还原真实历史的村落,如何从“有趣”走向“有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对时代命题,贵州考古人以成果为“抓手”;从遗址考古到活化利用,贵州考古人以成果为“衔接”,助力催生更多乡村振兴“新角色”。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

考证,鼎新!

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出炉

文化,在精准扶贫中担任着“核心催化”的作用。发掘保护文化资源,考证文化根脉,则是为了鼎新。

铜仁德江,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地区。随着乡村旅游消费升级,传统古村落的“诗与远方”更令人为之打call。

旋厂遗址全景(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德江县旋厂遗址、覃氏墓地的调查、勘探工作。

谈及此次考古调查,该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其初衷是想通过考古工作,深度还原历史真实背景,挖掘文物价值,探索考古扶贫新模式,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考古扶贫”,这个在贵州脱贫攻坚时期的创新性探索,先后带动余人次参与田野考古勘探工作。除解决部分村民就业增收问题外,历经10个月撰写完成的考古报告,不仅帮助当地“摸清文化家底”,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现“贵州考古力量”。

新书发布当天,围绕考古成果举行首场考古讲座

作为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贵州考古扶贫系列成果《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介绍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调查收获。

其中,旋厂遗址集居住、文教、耕作、防御、宗教、交通、墓葬等于一体,是明清时期贵州乡村聚落遗址。覃氏家族墓葬有丰富而精美的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作考古成果首场讲座

“这是目前为止,贵州发现的功能最丰富、遗址规模最大的明清时期乡村聚落遗址。”对此,周必素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古摸清乡村文化遗产家底、内涵,具有代表性的旋厂文化符号,在文化旅游和乡村发展下,已规避“万村同貌”的现象,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该书不仅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及历史、古建、考古专业学生提供详实资料,也为在文旅融合中,讲好乡村故事、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我们愿意主动分享考古成果,供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周必素说。

利用考古自身优势,开出“文化药方”

振兴,创新!

丰富文化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记住乡愁,不仅是文明的赓续、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年9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记者梳理发现,在“硬核”措施下,城乡历史文化不仅讲“保护”,更强调“利用、传承”,而通过历史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使文化、旅游、经济价值充分彰显,相辅相成。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德江县合兴镇、枫香溪镇、县图书馆、县档案馆赠送该书

不让“乡村聚落遗址”成为“遗憾”,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将考古成果与全民共享,为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新时代贵州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考古成果。”对此,德江县委副书记陈顺祥认为,“振兴之路在于创新,当考古和乡村振兴结合,以考古成果为支撑。如何焕发乡村活力,讲有依据的历史故事,促进遗址保护当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考古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发展的可能性。”

现场听众提问“如何讲好乡村历史文化故事?“

考古成果问世,不是考古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考古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始。

“希望借考古成果,依托乡村旅游拉长产业链,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群,助力催生更多乡村振兴‘新角色’。”周必素表示,从勘探、整理,单纯保护到民生共享;从遗址考古到活化利用,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将在实现遗产价值叠加转化中,迸发出新活力。

新书发布暨捐赠活动在德江举行

接下来,该所还将携考古成果走进当地学校,开启“开学考古第一讲”,成为今年继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后,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将考古成果与全民共享,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的又一做法。

来源

众望新闻作者

应腾

编辑

张小筑实习编辑

刘潞欣复审

郭晓蓉

终审

李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s/15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