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泉口镇牛事再上新台阶天眼新闻

泉口镇先洋村,德江县发建文肉牛养殖专业合作负责人何瑞发正在给肉牛添加饲料割草、碎草、拌料......3月23日,晨光熹微,德江县泉口镇先洋村,德江县发建文肉牛养殖专业合作负责人何瑞发又忙碌了起来,每天早起伺候肉牛的日子如今已是第四个年头。“种草养牛,可盘活荒山荒地,实现一举多得!”何瑞发说,现在泉口镇的养殖户大多是种草圈养肉牛,保护生态,缩短育肥时间的同时,还带动了群众务工增收。泉口镇牧歌悠悠,绿草滴翠。得天地之馈赠,这里拥有一望无垠的万亩草场。当地群众素有养牛放羊的传统,但以往多是以“天地为栏夜不收”的粗放模式管理,效益并不明显。年8月,德江县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出台多项奖补政策,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重点发展。一时间,养牛致富的“热潮”在全县掀起,肉牛产业自此成为推动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泉口镇开展“吸存款、提授信、放贷款、助肉牛”宣传活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老家也能谋事”。年11月,何瑞发打消外出务工的想法,决定留在老家招募合伙人组建合作社,共谋一场“牛事”,重逢故乡的春夏秋冬。“目前存栏还有50多头牛,都是膘肥体壮。”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养殖培训和外出取经,四年的探索实践,半路出家的“牛倌”何瑞发已成为行家里手,还时常到其他地方传授养牛经验。他说,“合作社去年毛收入近60万元,净利润近10万元,有效带动务工余人次。”“牛事业”的精彩新篇章还在续写。为推动牛产业上新台阶,年,德江县再出新招——按照“”肉牛养殖模式(即一个村一个以上示范场、一个组一户以上家庭牧场、一个组五户以上基本户、一个养殖大户带动三户以上养殖户)在全县推广。泉口镇按照该模式积极“谋篇布局”,大力宣传。同时,积极争取“惠农肉牛e贷”和开展“吸存款、提授信、放贷款、助肉牛”相关活动,扶持合作社和中小规模场及散户稳健发展。据了解,先洋村作为“”模式在泉口镇推广的第一个试点,目前已建成肉牛养殖户40户,肉牛存栏头。投入资金4.5万余元,组织32户养殖户外出参观学习,新修圈舍15座、改造圈舍2座,新增肉牛养殖户5户,争取肉牛E贷18万元。先洋村只是缩影,近年来,泉口镇结合资源优势,从养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养殖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扶持等方面着手,全面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肉牛养殖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镇建成肉牛示范村4个,重点村17个,圈舍9.万平米,饲草亩;养殖主体户,现存栏肉牛头。年预计出栏头,产值8万元,辐射带动户人持续增收致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通讯员李程编辑江佳佳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s/17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