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大龙ldquo新市民rd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71023/5782212.html

大龙开发区投稿邮箱:dzbxxzx

.   6月19日航拍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华网周远钢摄

“以前一个东一个西,两个大人是分开的,现在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谈到搬迁后的变化,德龙新区第一居委会主任,也是德龙新区首批移民的罗来爱深有感触。

德龙新区为民服务中心

罗来爱与妻子曾在浙江宁波务工,由于他生了一场大病,全家因病致贫,得益于贵州省易地移民搬迁政策,年底,罗来爱一家5口从德江县泉口镇天池村搬迁到德龙新区。“那次我带小儿子来看新房,他就不愿回去了,他说爸爸这里好点。”

年新区居委会组织选举,罗来爱当选为德龙新区第一居委会主任,妻子也在园区箱包产业园找到了工作。

  6月18日航拍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华网周远钢摄

德龙新区是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3个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主要承接铜仁市德江县搬迁群众户人,涉及德江县19个乡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占91.95%。在德龙新区安置点,搬迁群众已经逐渐适应了新家园,变身“新市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新生活。

贫困劳动力培训

今年51岁的冉丛华原本住在德江县楠杆乡中坝村。他家因学致贫,家中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年1月,冉丛华一家5口和十多户村民一起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德江县深山,搬到了德龙新区。“以前儿子在贵阳读书的时候,到德江老家往返要两天,现在高铁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家了。”冉丛华说,搬出大山,孩子们的求学路也变得更加便捷。

“在这里已经干了一年多了,主要是绑扎钢筋,接过来自己做包工活,现在有十几个工人。”如今,在外打工20多年的冉丛华不再外出,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做起了小包工头,带着邻居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每月工资在元左右。由于离家很近,每天中午,冉丛华还能回家吃饭,午休后再到工地上班。

德龙新区劳务合作社

德龙新区隶属于大龙街道,距离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区4公里,距离沪昆高铁铜仁南站5公里,毗邻铜大高速、沪昆高速,交通便利。小区商业、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群众生活和就业十分方便。

  6月19日,51岁的冉丛华在德龙新区安置点附近的建筑工地绑扎钢筋。新华网周远钢摄

“为什么以大龙开发区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主要就是有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够解决就业岗位上万个,也正契合了贵州省提出的‘六个坚持’之一的以产定搬、以岗定搬。”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麻音塘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毅介绍,作为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承接地,大龙开发区依托优势,将安置点建在工业园区内,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也给我们开发区带来了人气,带来了人口的红利。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箱包和打火机企业,目前来讲,我们搬迁群众到这两个企业就业的达到10%以上。”

中国西部箱包产业园

在德龙新区附近,纺织—印染—箱包的产业链已形成规模,共有箱包及配套企业22家,年产箱包万个,年产值10.7亿元,能够带动多人就业。而打火机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个以上。

  6月19日中午,冉丛华和爱人在家中吃午饭。新华网周远钢摄

针对一些就业困难群体,安置小区内还成立了就业扶贫车间,承接工业园区内纺织、箱包等企业劳动强度小的手工活,帮助他们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务工”。

“只要有劳动力的,我们都进行了全员培训,针对开发区的岗位情况,培训了家政、缝纫技术、烹饪技术等。”陶毅介绍,德龙新区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人,已就业人。“目前,在我们这个地方就地就业的有50%以上,还有30%是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我们搬迁群众就业率达到86%。”

在东亿电气务工的工人

据介绍,大龙开发区正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通过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就学、就医、就业等服务,帮助“新市民”在新家园实现安居乐业,真正实现“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6月18日,德龙新区安置点的群众在小区内的就业扶贫车间组装打火机。新华网周远钢摄

  6月19日,下午放学后,德龙新区安置点的群众到小区内的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新华网周远钢摄

编辑:姚婷校对:杨亚斌审核:潘桂仙任恩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jiangzx.com/djxxw/1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