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忠厚的王军是德江县楠杆乡楼房村村民,多年来家中一直以养牛为生。从一头、几头散养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存栏18头牛,按照市值行情,超过20万元。 说起这种变化,王军把功劳归功于“政策好”。 年8月,按照贵州全省统一规划,德江县将肉牛产业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一县一业”来主抓,引导扶持群众种草养牛,大力发展肉牛产业。 正是借这股东风,王军申请了产业贷款,租了20亩地种植皇竹草,把家从山上搬到公路边,新修一处圈舍,加上老房子改造成养殖点,一下子规模就起来了。 “现在除了18头牛,还兼养了14只羊和几头猪呢。”王军说。 德江群众素有养牛的传统,该县的复兴镇很久以来就是周边县市肉牛交易的传统市场。将牛肉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后,德江从资金、技术、防疫、市场等方面统筹施策,真抓实干让“牛事儿”牛起来,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抓手”。德江县复兴镇黔东北畜禽交易中心交易现场(德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在资金扶持方面,德江每年拿出1.2亿元财政资金设立“牛基金”,对养殖企业、合作社、大户养牛达头以上,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每头牛可申请使用元购牛基金,对购买商品牛的第一年不收取基金占用费,对购买能繁母牛的三年不收取基金占用费。圈舍、环保等基础设施,在自筹资金50%基础上,不足部分可申报使用专项基金,由县财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对基础设施所用基金补贴占用费。 对养牛户饲养能繁母牛每头每年给予元补助。每产一头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优质牛犊,给予元奖励。每产一头本地牛犊,给予0元奖励,奖励实行分阶段一年一兑现。 在实施品种改良方面,德江将杂交改良重点锁定在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三大良种上,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全县良种肉牛存栏数占全县肉牛存栏总数70%以上。德江县泉口镇豆杆井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牛棚一角(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田勇
摄)为保障饲草供给,德江尝试推进草畜配套衔接,就地就近保障草料供应。推行良田好土“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利用冬闲田土和撂荒土地,结合退牧还草、粮改饲等项目建设,增加秋种面积,并抓好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利用,大力推广酒糟育肥养牛技术,形成多元化格局,充分保障肉牛饲草供给。德江县泉口草场(德江县委宣传部供图)强化疫情防控,给群众吃定心丸。德江借“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之便,近年来共选派4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21个乡镇开展畜牧养殖技术服务,确保畜牧养殖企业和贫困户技术培训全覆盖,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口蹄疫、布病等疫病监测,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强化肉牛养殖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肉牛标识可追溯体系,打造安全、有机生态的肉牛产业环境。德江县共和乡养牛大户胡志初牛棚一角实实在在的惠政让群众受益匪浅。站在自家的牛棚里,德江县共和乡养牛大户胡志初掰起指头和记者算了几笔大账:申请了60万元的贴息基金扩大产业,现在他育肥一头牛至少能赚0多元;去年以来繁育出几头小牛崽共领到多元的育牛补贴;最重要的一点,他日臻成熟的养牛技术也得益于帮扶专家的悉心指导。 截至目前,德江县已在平原、复兴、泉口等8个乡镇建成养牛产业重点核心基地,成立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余个,牛存栏由年的不足7万头发展到13.5万头,肉牛产值今年可望达4亿元,直接带动1.2万名贫困群众增收。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欧阳海南方亚丽编辑徐然编审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