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雍,贵州福泉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漫画、陶艺、雕塑、壁画、挂毯、插图、剪纸等创作及民间艺术的收藏和研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余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作品两次获国际奖,十一次获国家级奖项。
展厅门口,安放着刘雍先生创作的光明之神“烛龙”,出席展览的嘉宾依次点燃“烛龙”横梁上的烛火……日前在贵州美术馆开幕的“雍有——刘雍藏品展”,以非同寻常的点灯仪式,点亮这场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之旅。
展览的主角刘雍先生,除拥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之外,还有着“藏家”身份。在贵州文艺界,刘雍先生花费数十年心血,“抢救式”收藏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的事迹早已为人熟知。
“雍有——刘雍藏品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前馆长陈履生总策展,展览分为两场,其一为刘雍藏品中的绘画、木雕、花窗、面具部分,于9月18日至10月18日在贵州美术馆展出;其二为染织绣部分,将于明年初在贵阳孔学堂展出。
古朴藏品映现贵州土家族历史
藏品展的点灯装置“烛龙”由刘雍先生创作,取材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光明之神。“烛龙”人面龙身、皮肤红色,住在北方极寒之地,睁眼为白昼,闭眼为夜晚,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刘雍先生把“烛龙”塑造成傩文化中的一位大神,正好切合本次民族民间藏品展的主题。
此次展览是贵州美术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的个展之一,展出刘雍先生数十年来收藏的件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另有刘雍先生创作的49件陶艺、雕塑等作品。在贵州美术馆一层和二层的平方米展厅中,陈列着这些经历数百年时光的珍贵藏品,而它们仅是刘雍先生藏品中的一小部分。
开幕当天,刘雍先生亲自进行导览,向现场观众生动地讲解藏品的背景及内涵。
展出的傩堂画案、雕花木窗、傩面具、木雕,分别来自贵州省德江、思南、沿河、印江等地。凝视一幅幅古朴的傩堂画案,不但能体味民间画师高超的技艺,更能触摸到土家族的文化、艺术、民俗等丰富内涵及彼此关联。正如总策展陈履生所言:“刘雍先生为我们保留的,不仅是土家族的民间绘画,更是一部用土家族民间绘画所映现的土家族历史。他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拥有对民间艺术独特的兴趣和认知。”
年,德江傩面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傩坛戏和傩面具的专著和画册多次出版,也举办过专题展览,但对傩坛画却少有系统介绍和研究。而刘雍先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多次深入贵州土家族地区,对傩文化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到近千件清代艺术品原作,并对这几类艺术的历史源流、地域分布、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制作过程、使用材料、代表性艺人等进行考察和研究。
展厅一头,一道帘幕出现在参观者面前,掀开帘幕便进入一个黑暗空间。一尊巨大的铁质方鼎矗立在中央,上面镂空雕刻的“窗花”在特制灯光的投射下四壁生辉,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梦幻氛围。“这个‘方鼎’重达公斤,设计灵感来自刘雍先生收藏的花窗,希望年轻人能由此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呈现。”设计师刘艳说。
展出的雕花木窗上,人物花鸟雕工精湛、形象生动,内容既有神话故事,也有俗世生活;傩面具“歪嘴秦僮”“唐氏太婆”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送子娘娘”“药王菩萨”等形象各异的木雕,则代表了民间祛邪祈福的愿望……这些历史悠久、独具贵州地域特色的土家族艺术品,彰显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厚多彩。
此次还展出了刘雍先生融合贵州民间文化“基因”后创作的作品。无论是《钟鼓和鸣》《欢乐鼓》等铸铜雕塑,还是融入贵州牙舟陶传统技艺的系列美术陶,都表达出刘雍先生对贵州文化的深刻领悟。他为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内核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
历经半个世纪的“收藏之路”
“自己创作的作品就像女儿,希望替她‘嫁一个好婆家’;而藏品就像爱人,只愿意自己拥有和欣赏。”刘雍先生笑言。
刘雍先生说,他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结缘于年。因工作需要,当时正在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他,和同事结伴前往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出差,征集动植物和几何纹样的刺绣、蜡染、织锦。这批民间艺术品,最终成了贵州省艺术馆的收藏品。
出差过程中,刘雍先生和同事凑了五元钱,买下一对精美的刺绣花带,各留一条作为纪念。此后,他又陆续少量地购藏一些民间艺术品,由于当时经济能力有限,有时只能用粮票购买民间艺术品,甚至以衣物和手表来进行“物物交换”。
这次踏访经历,为刘雍先生推开了新大门,他体悟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确定了自己艺术道路的走向。从此,他以收集、整理、研究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为己任,决心要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吸引世人眼光,国外收藏家纷至沓来,大量传世珍品流出境外。刘雍先生决心在创作之余,尽己之力进行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只要手中有一点钱,他就自费前往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年里用好几个月的时间从事采风、购藏和田野考察。他在不通公路的山寨之间穿行,挨家挨户询问乡亲,通过与艺术品作者或原所有者的交流沟通,认真了解每一件收藏品的制作年代、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相关传说风俗,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田野考察报告。这样的比对、思索和破解,数十年来让刘雍先生乐此不疲。
那些年交通条件较差,刘雍先生的“收藏之路”走得艰辛而刺激,甚至有过生命危险——
隆冬时节,他在借住的吊脚楼走廊上瑟瑟发抖;也曾借住在牲畜棚中,伴着牛儿的反刍声入睡。
乘客车去侗族地区,都柳江洪水泛滥冲断路段和桥梁,所幸广西三江派来的汽艇救了一车人的命。
到德江县购买傩戏面具和土家族画作途中遇车祸,休息好几个月才痊愈……
然而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记忆——
一些民间艺人把祖传作品卖出后,因为不舍,又退钱把作品取回。
也有民间艺人在收藏者离开后追上来,只为再看一眼自己的心爱之物……
自年以来,刘雍先生自费收集了数千件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回族、土家族民间艺术品,包括服饰、刺绣、蜡染、织锦、挑花、剪纸、面具、雕花木窗、清代册页《百苗图》等珍贵的贵州少数民族传世艺术品。
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再创造
“收藏的艺术品不仅属于个人,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仅是一个暂时的保管者。”刘雍先生说。
多年来,刘雍先生通过举办展览、学术讲座、发表论文、出版专著、配合政府申报文化遗产项目等多种形式,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保护。
年4月,他与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在法国巴黎的中国城展览中心举办大型《中国民间艺术展》,展出数千件作品,BBC通讯社、法国国家电视台、《费加罗报》、《欧洲时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
年,鉴于“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刘雍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年,在人民大会堂,刘雍先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证书。
年,由奥地利利恩茨市政府与贵州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贵州少数民族美术展览》在利恩茨市布鲁克宫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刘雍先生的数十件作品及数百件藏品。该展览展出整整一年后,才移到下一个城市展出。
年,刘雍先生作品和藏品展到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哈尔普图恩宫继续展出,展期从当年5月至10月。
年,刘雍先生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刺绣篇》出版。
“收藏是为了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刘雍先生说。多年来,他不仅致力于贵州民间艺术的收藏和研究,还曾经尝试漫画、插图、陶艺、剪纸、蜡染、壁画、雕塑等创作,力图用融汇贯通、触类旁通的方式,打破不同艺术种类间的壁垒。“我有一个梦想:既能成为百分之百的原创型艺术家,又能成为百分之百能自己动手制作作品的工匠。”
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秘书长、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与刘雍先生相识多年。“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现象’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刘雍的艺术才华和造诣得到了海内外公认。他之所以能在诸多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与不断从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获得灵感是分不开的。”王六一说,此次展览犹如四个乐章,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组成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交响,以历史的浑厚、多彩的风格、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吸引观者的目光,震撼观者的心灵,使人陶醉其中。
作为此展的策展人,陈履生表示:“欣赏刘雍先生的收藏,也就是欣赏他心血的结晶,能够看到一种‘博物馆方式’的存在,看到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在民间文化艺术受到现代化影响的今天,这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赵红薇文/图
编辑: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