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遵义电到用铜仁电,大元村的条件一天天比以前好。”8月8日,在德江县泉口镇大元村野旺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养殖大户田仁坚一边给牛喂食,一边与记者分享刚刚用上铜仁供电带来的喜悦心情。泉口镇大元村距德江县城80公里,是典型的偏远山村,平均海拔米,气候高寒,群众用电格外艰难,直到21世纪初村里没有通公路。“以前交通不便,出行极为不便,水电也不通,我们生活实在太苦了。”据田仁坚回忆,地广人稀,但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种什么不出什么,加之水电不通,让大元村更加贫穷落后。穷则思变,一代又一代久居于此的村民们,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即使条件艰难,却从未止步。大元村紧靠务川自治县,距该村只有15公里。21世纪80年代,务川盛产的汞矿,为该村群众找出路提供了好去处,年轻力壮的田仁坚便是多人大队伍的缩影。4岁丧母,家庭贫寒,父亲带着四兄弟相依为命,年出生的田仁坚,读了两年书,9岁便上山犁地,12岁跟随大哥赴务川采矿。凭借勤劳吃苦和个人胆识,3年便成了小有名气的包工头,手下掌管80多个工人。他回忆道,“在矿山上,只要肯吃苦卖力,每个月收入上万不算难题,挖矿那几年我们村出了不少万元户嘞。”“那个时候,走出外面,只要看到戴手表,穿皮鞋的,大家都会猜想,这人可能是挖过矿的大元村人。”因为汞矿,村里不少人挣了钱,还在务川买了房安了家。大元村,也因此逐渐富裕起来。本以为可长远发展,但事与愿违。8年,多方原因致使务川汞矿全面关停,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渠道被取缔,不得已另谋出路。和田仁坚一样,大家再次背上行囊远赴他乡。因矿而富,矿关而衰。大元村即使有过一段富裕岁月,但是边远落后而致贫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写。交通闭塞,气候高寒,水电路讯不通,群众一直甩不掉贫困的帽子。脱困先从解决用电开始。3年,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多方协调决定从务川接电过来,同时,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在山脊上深沟里抬电杆拉电线,终于让大元村脱离了油灯的星火时代。电的问题解决了,道路不通又让村民犯了难。年,村里召开群众会,动员村民修通连接隔壁猪场村的毛路,经过大家的努力,出村的道路终于打通。随着路和电的解决,大元村群众开始为本村发展动起了心思。年,在贵阳做了几年生意的田仁坚决定回到老家,与亲戚合伙成立了德江县野旺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肉牛养殖。在养牛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头脑灵活的田仁坚开始自己学习酿酒技术,自己办起了酒厂,同时,他把酿酒剩下的酒糟用作养牛的饲料,大大节约了养牛的成本,田仁坚一家的生活也因养殖有了起色。年,脱贫攻坚的大好政策吹遍德江大地,在多方努力下,一条近20公里的蜿蜒公路,接上猪场村穿过无人区硬化到大元村。天堑从此变通途,步行近五小时到镇上的路程缩短到开车四十多分钟。出山难,自此画上历史性的句号。田仁坚喜在心头,可老电线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经常停电,这让田仁坚和其他村民愁在心头。“特别是冬天,牛防冻和管理,用电太关键了。”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多,用电量也随之增加,木电杆和跨地域管理的原因,这让大元村的村民用电不保障也极不方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用电的问题,去年4月,田仁坚与大元村的户群众联名按手印写报告,要求用铜仁供电同时实施农网提级改造。接到这份来自远山的呼唤,德江供电局主动申报项目加以实施。据负责该项目的德江供电局项目经理田峰介绍,该变电网项目投资万元,新建高低压线路19.公里,新建3台变电,将彻底解决大元村老百姓的重过载、低电压的问题。“木电杆都换成了水泥电杆,既安全又可靠,对我的养殖帮助太大了。”今年,田仁坚的养殖场已经有肉牛20头、羊只、猪30头,自己还种植了平米天麻。在大元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照亮山村只是村里基础设施变化的缩影。随着乡村振兴大步向前,大元村水、电、路、讯已经得到有效保障,全村实现组组通硬化水泥路,连户路硬化率%。实现4G网络无盲区全覆盖,医疗、教育也得到保障。如今,在大元村,像田仁坚一样在本村发展产业的已经越来越多,小康电的实施让这个曾经贫困的山村村民以崭新的面貌过上小康生活。德江融媒体中心记者覃冠中冯胜彦编辑刘娟利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