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宫山,遵义·未来城项目二期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工人冉茂芬正在工地上干活儿。只见她不停地挥动着铁锹,没几分钟一斗车混泥土便装的满满当当。搭乘中国五矿集团就业扶贫的快车,铜仁市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冉茂芬实现了稳定就业。“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个工地上班的大部分都是德江人,而且他们的身份还有点特殊。”德江县国亮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黎孝国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身份特殊”?不是建筑工人吗,缘何特殊?记者问。“他们是建筑工人,但大部分都是来自铜仁市德江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有中国五矿集团定点扶贫德江,通过五矿集团提供的就业岗位,他们才劳务派遣到来这里上班的,冉茂芬就是第一批来这里就业务工的贫困群众。”这一解释,心里的好奇才得以消解。今年,是德江县整县脱贫出列之年,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重要一环。中国五矿集团为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据了解,为促进德江县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创收致富,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今年11月,五矿集团在该县开展劳务输出合作试点,创新性地以“公司+贫困人口”模式开展定点扶贫。 德江县借力扶贫东风,推荐县内德江国亮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参与到五矿集团实施项目建设,与集团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带动当地贫困人员实现就业,以点带面巩固脱贫效果,开创了帮扶工作的新局面。 “在这个工地上班,可比家那边好的多,集团管理规范严格,安全和工资都有保障,最主要是长期都有活干。”说起现在的就业条件冉茂芬倍感满足与欢喜。中国五矿集团领导为新入职员工发放职业技能教材。冉茂芬今年42岁,是铜仁市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四个孩子上学,花销极大,丈夫不得已常年外出务工,自己在家做零工。家里每年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读书上,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今年11月,她作为德江县第一批“特殊群体”来到中国五矿集团旗下十七冶集团承建的遵义·未来城项目工地务工。在这里,她每天能挣元,天气好的话一个月,一个月能收入余元。“以前就是在老家那边打零工串珠子,做手工活,要勤快,手脚麻利,每月才勉强挣一千块钱,家里四个娃上学,老公一个人务工,养活不了一家人。”冉茂芬说,多亏是中国五矿集团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国亮劳务有限公司穿针引线。不然,在老家家零零散散做点零工,哪里能养活家庭。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务工条件,只要勤快,一定能通过勤劳双手改善家庭条件,说起未来,冉茂芬面带笑容信心满满。 同样,在工地务工的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村民安正南也是其中一员。“以前在老家也是做建筑工程,但只知道下蛮力,不懂啥技术,来这里通过技术人员们做培训和指导,我还学到了不少以前不懂的东西嘞。”说起来工地上的收获,安正南如数家珍地讲了起来,“悬挑式脚手架必须用16号以上的工字钢、落地式脚手架基础要夯实铺平、纵向脚手架要保持水平不能高低不一......”德江县国亮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忙碌办公,助力德江县贫困劳动力对外输出。傩乡群众要脱贫,五矿集团来助力。像冉茂芬和安正南一样,受益于五矿集团就业扶贫的德江县贫困户,在工地上共有30多人,乘着五矿集团就业扶贫的东风,实现了稳定就业和增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田勇编辑王迟编审胡莹